金属微纳结构骨架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应用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石燃料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实现清洁能源的转化和储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大一部分清洁能源的瞬时能量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所以进行电能的大规模储存和转化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将电能储存到储能器件中,或者通过电催化转化成氢能。电容器作为一种功率密度大的储能器件可以弥补电池在储能方面的短板,它可以快速充放电,并拥有良好的长期循环稳定特性。研究人员将电池和电容器的优势集成到一块,组成一种新的储能装置-赝电容超级电容器。要想保证超级电容器既有快速的能量储能速率,又有较大的电荷储存量,就要提高电极材料的负载量和氧化还原反应速率。但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负相关的,大量的块状电极活性物质反而降低了它的氧化还原速率。研究者们通过优化电极材料的结构设计获得三维多孔电极,改善了电极材料的负载量和反应活性,加快了能量的储存过程。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表面结构化的镍薄膜材料,负载各种形态的纳米材料组成电化学电极用于能量的储存和转化。我们设计在电极表面制备大量的三维微纳结构来提高电极的表面积,将微纳加工技术中的光刻、反应离子刻蚀、纳米压印和电镀等技术引入到电极的制备中,发展了一种新的金属电极微纳结构化的方法,制备了表面排布有大量的三维结构阵列的金属镍薄膜,获得具有大表面积的电极衬底。在这种三维衬底上再生长多孔的过渡金属硫化物纳米材料,增加了氧化还原过程中电子和离子的传输通道。我们选用了二元金属硫化物-Ni Co2S4作为电极活性材料,由于其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活性和电子导电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合成出多种大比表面积的Ni Co2S4纳米材料,进一步增加电化学反应的活性位点。本文对微纳结构化镍薄膜与Ni Co2S4组成的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储能和电催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Ni Co2S4/NC阵列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储能性能研究。利用热纳米压印(T-NIL)、电镀结合水热合成技术制备了Ni Co2S4纳米片覆盖垂直有序排列的镍微米柱(NCs)阵列电极。复合结构中涉及两种离子运动的通道:一种是镍微米柱之间缝隙形成的作为离子传输的大通道,另一种是二维Ni Co2S4片层缝隙提供的向材料内部传输的小通道。垂直排列的5nm超薄Ni Co2S4纳米薄片形成了具有离子传输通道的多孔覆盖层,使得电极材料无“死体积”,达到了容量的厚度无关性。得益于该结构充当了离子和电子传输的高速通道,同时Ni Co2S4@NC-array电极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从而使电极具备高电导率和丰富的电化学活性位点,其比容量达到了486.9 m Ah g-1。该电极甚至可以在非常高的电流密度(100 A g-1)下达到150 m Ah g-1的高容量。该电极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在大范围弯曲时容量反而有所提高。并且它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多次循环后电阻明显下降。在功率密度为400 W kg-1的情况下,应用Ni Co2S4@NC-array作为正极的非对称赝电容器获得了66.5 Wh kg-1的能量密度,优于大多数报道的使用Ni Co2S4电极的非对称器件的数值。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可扩展的方法,实现了具有快速离子和电子传输的电极的储能应用。珊瑚状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为了探究纳米级金属骨架对电极的电化学储能性能的影响。我们设计了由Ni-Co-S纳米颗粒覆盖弯曲镍纳米树枝状结构(NNB)组成的多层次、多孔隙、高表面积的三维电极。与之前报道的带有微米级镍纤维和超大孔的泡沫镍收集器不同,NNB中每个纳米分支相互连接并固定在衬底薄片上,形成一个多枝状的纳米结构阵列。Ni-Co-S纳米颗粒生长后,整个电极呈珊瑚状复合纳米结构。镍纳米阵列提供了一个快速的电子传递路径,并促进了离子在活性Ni-Co-S表面的快速扩散。Ni-Co-S@NNB电极表现出极高的倍率性能,在电流密度从1增加到20 A g-1的情况下,容量保留率为91%,甚至在40 A g-1的大电流充放电时仍保持83.6%的容量,大大优于报道的基于Ni Co2S4的电极。这归因于独特的纳米结构增加了离子可及的电化学活性位点和电子导电性。另外该电极具有良好的长期循环稳定性,在5 A g-1条件下循环5000次后容量超过初始值,并且在20 A g-1条件下仍具有良好的循环可逆性。这应该归因于Ni-Co-S纳米分支中存在硫化物空位,以及NNB能够更好地调节与快速电化学反应相关的机械和结构应变。应用该电极的非对称赝电容器可获得99.9 W h kg-1的高能量密度,并在20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优越的循环稳定性。这项工作为开发具有高氧化还原活性的复合纳米结构电极提供了一条新途径。金属基微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电解水方面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催化剂的催化能力,调控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微观形貌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大多数过渡金属化合物来说,活性位主要位于边缘区域,而紧密排列的内部区域阻碍了催化活性相的生成。因此,通过设计大活性表面积的纳米结构创造更多的边缘位点有望提高电催化性能。我们设计了具有较大边缘区域的三维电催化电极,一维的Ni Co2S4纳米线阵列排列在镍微米柱阵列上,形成了多级的微纳复合结构电极。通过增大与溶液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系统电阻和电极极化带来的过电位,加快了电化学水裂解的速率。我们对比了Ni Co2S4纳米片与纳米线的催化性能,具有更大比表面积的Ni Co2S4纳米线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在过电位为570 m V的状态下水解反应产生的电流密度高达108.2 m A cm-2,较高的氧化峰显示这种电极也是一种优良的电化学储能电极。电化学阻抗测试显示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Rct)非常小,表明了Ni Co2S4-NW@NC电极优良的界面电荷转移能力,即具有优良的电催化活性。此外,我们还进行了20小时的长期稳定性测试,工作20小时后的电极仍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活性。
其他文献
酮连氮类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含氮共轭结构(C=N-N=C),反应活性高,侧链基团结构可设计,立体化学性质多样,在化学合成、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燃料等领域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根据高能张力环烃类燃料开发与制备过程中的需求,设计合成新型烷基酮连氮化合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合成了7个烷基酮连氮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水合肼法制备了异丙基甲基酮连氮(C10N2H20)、2-戊基酮连氮(C10
电化学催化是实现能源存储和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建立绿色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相关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在深度与广度方面迅速发展,不断丰富人们对电催化过程微观机理的认识,成为促进电催化材料理性设计的重要助推剂。基于量子化学计算的理论电化学,需要着力解决的挑战性核心问题是准确构建电化学反应路径中活化能垒与电极电势的函数关系。本论文着力于发展一套高效通用的恒电位理论计算方法,应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同时带来巨额的社会医疗成本。近十几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成上升趋势。其中,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目前,肿瘤的治疗方式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外,免疫治疗以其高特异性、低副作用的优点,成为当前肿瘤治疗发展趋势。其中,针对T细胞免疫检查点的PD-1/PD-L1的单抗治疗是目前最有潜力的免疫治疗方式。阻断肿瘤
近20年,声学超材料的相关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声学的发展,推动了声学功能性器件向着更优越的性能、更轻薄的体积以及更高的声波操控自由度发展。声学超构材料以亚波长尺寸的人工结构单元为特点,能够具备自然材料中本不存在的声学性质,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全新的物理现象。声学超材料的发展建立在传统的物理定律之上,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挑战人们常规直观的物理感官,完成了许多传统声学器件无法实现的声场操控机制。现如今,声
催化/电催化还原过程在安全、高效地处理各种环境污染物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常认为,在去污反应过程中,具有高稳定性化学键,例如碳-卤素键、硝基-氧键和卤素-氧键的催化活化/裂解,是决定速率的关键步骤。基于这一认识,Rh基催化剂被认为是还原脱氟的最理想催化剂。在本文中,通过氢气-氘气(H2-D2)交换实验,我们观察到在H2/D2活化-重组之间的产物氢氘(HD,m/z=3)在Rh催化剂表面产率的快速
对疾病相关生物物质的特异性检测分析是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以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和研究依据,也是进一步理解疾病生物学,管理疾病发展最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随着对疾病机理研究的深入,临床诊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针对非侵入性样本中低丰度生物分子靶标的检测,研发能够简单快速、灵敏便捷的检测分析方法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随着生物、化学、材料等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纳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特性在生化分析领
由于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和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行业的飞速发展,里程焦虑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传统的锂离子二次电池(Lithium Ion Betteries,LIBs)的能量密度已经到达瓶颈,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能量储存系统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锂硫电池(Lithium-Sulfur Batteries,LSBs)具有众
增强型地热系统是一种成熟的干热岩型地热能开发系统,即将大量流体泵入目标地层,在注采井间形成一定规模的复杂裂缝网络,增强热储层的改造体积和传热面积,从而开采地下热能。研究温差作用下裂缝导流能力变化趋势,探究裂缝面性质对采热规律影响,能够加深对增强型地热系统高效开发的认识。本文通过开展花岗岩基础性质测试,获得基础热力学参数随温度变化规律;同时探究低温流体作用于高温岩石后,温度对岩石微观和宏观力学性质的
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于妊娠中期或妊娠晚期诊断的糖代谢异常,不包括孕前诊断的糖尿病,是育龄期女性较常见的妊娠合并症之一。目前对于孕妇GWG的控制目标均参考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制定的指南,根据不同的孕前BMI(body mass index)推荐了不同的GWG控制范围。然而,IOM是适用
随着石油测井仪器的不断发展,新型声波测井仪器在三维空间内的探测特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了实现井下三维成像,该类型仪器要并行采集所有接收换能器输出的信号,并且采集深度远大于常规声波测井,因此,井下仪器采集产生了大批量的数据,测井仪器测试中需要将井下大批量数据快速上传到主控计算机中,同时为了满足随钻声波测井中的数据保存在井下仪器内部存储器中的特点和克服测井遥测系统不能对成像类声波测井仪器的数据进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