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知识阶层的产生和兴起与礼有密切关系。士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代名词,其本义是任事者之称,同时具有学习文化知识的含义。春秋之士包括在野之士与在朝之士两大类。礼是天道观与鬼神祭祀的产物,包括制度、道德及礼典三个层面的内涵,富含人文主义精神,是士的身份象征,也是士的生活方式。春秋时期,王纲解纽,诸侯争霸,天道观发生动摇,社会对礼的重视空前加强。士在一系列争霸战争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春秋中晚期,社会动荡,士阶层的数量进一步扩大。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努力,中国传统的礼进入了礼学阶段,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诞生。作为知识阶层的“士”兴起于春秋时期,其表征有三:孔子提出了重建社会秩序的理论与方法;孔子弟子突起于鲁国政坛;学习礼乐文化知识蔚然成风。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阶层不同学派的产生。其中鲁国之士重道德、长于礼仪;晋国之士忠君不贰,重法守职,崇尚功利;楚国之士热衷礼乐文化,但对国家的忠诚度不高;宋国之士信鬼神,尚古礼;郑国之士明于利害,勇于革新。在春秋礼制的熏陶下,不同区域的士也具有某些相同之处,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出仕精神,好学而尚武,讲究辞令,重视外在形象与内心修养。孔子是春秋知识阶层的的代表人物,其一生可以分为求学教学期、出仕求仕期以及晚年教学期三个阶段。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乐文化的传承贡献巨大。他在整理和改良礼制时遵循了从周、从俭及从义三个原则。孔子的思想与礼密不可分,其仁学思想、义利观、忠信思想、慎独思想以及乐以忘忧的精神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春秋礼制。孔子还将士的礼容简化为“体、色、言”三个方面。此外,春秋变法之士、道家早期人物以及隐士也大都精通春秋礼制。变法之士之所以开展变法活动,主要基于其本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斗争,并非受到戎狄部族的影响;老子推崇天道,并不反对礼与仁,只是反对片面的智;隐士远离政治,又对社会现实有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