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西部亟须一个能够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增长极,而“十一五规划”中西部着重发展的三个城市群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都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西部应该在西北的关中-天水城市群和西南的成渝城市群的基础上打造更高级别的“西三角”城市群,将西北和西南、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串联起来,在接受东部发达地区辐射的基础上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并成为继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第四极”。2010年7月9日,川、陕、渝三省市工商联主席在重庆共同签署《“西三角”经济圈工商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将“西三角”经济圈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正逐步由最初的构思走入现实。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力求寻找出打造“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方向。首先,本文对“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GDP基尼系数的测算发现现在的城市群正处于极核发展阶段,商品和要素不断向三大中心城市聚集,并形成逐渐壮大的增长极,成为整个城市群的内生动力;而逐步完善的交通网络结构为中心城市向区域腹地的辐射和扩散效应提供了基础,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目前区内还缺乏横贯南北的大动脉,使得城市群在空间上呈现出两头成熟中间落后的形态,扩散效应绕过了腹地的秦巴山区。但与此同时,区内腹地资源丰富,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通过动力机制的分析不仅可以判断出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且也证明了“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是可行的。其次,笔者通过位序-首位律描述了城市群的规模等级结构,并发现中等城市缺失;用区位商(职能指数)和结构差异系数分别分析了城市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同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城市职能模糊,专业化城镇缺失,分工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用引力模型计算了城市之间的相互引力,以此为依据将整个城市空间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首位都市圈、城市群群组发育带和秦巴生态城市带,并分别确定了中心城市。在对“西三角”城市群发展现状的分析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其空间发展模式应该为“三核三轴四群一带多中心”,并对每个空间形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笔者针对空间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