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用地承载着工业生产活动,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发展重点逐步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工业用地利用的相关问题也随之凸显。目前,我国工业用地在土地一级市场交易中占据较大份额,但存在地价水平低、过度扩张、低效利用等问题,所以研究如何优化配置工业用地资源,实现工业用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环保目标间的动态平衡十分重要。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在工业用地配置方式的分析中,将其细分为政府和市场两类,整理了两类配置的运行方式及消长演变过程,并依据我国政府和市场配置方式的特点,探讨了两类工业用地的配置方式。随后,基于节约、集约、可持续利用工业用地的总目标,构建了综合经济、社会和环保绩效分目标的工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模型测算了“长三角”9个典型城市(上海、南京、苏州、常州、南通、杭州、宁波、嘉兴和温州)的工业用地利用绩效值。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用地配置—工业企业用地决策—工业用地利用绩效”的分析框架,明确了工业用地配置方式对利用绩效的影响机理,并依据我国政府和市场配置方式的各项表征选取指标作为核心自变量,以工业用地利用绩效值作为因变量,运用9个典型城市2004至2013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模型估计,得到不同配置方式对工业用地利用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而给出结论与建议。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业用地配置为工业企业提供了生产的载体,配置方式通过影响工业企业的用地决策,进而对工业用地利用绩效产生影响。不同配置方式会为工业企业提供不同的决策依据,包括产业项目类型的确定、“成本—收益”的组合、外部性的影响三大类。理论上市场配置的有效发挥和政府的适度干预,都对工业企业是否能做出有效的用地决策有重要作用。(2)研究期内9个典型城市整体的工业用地利用绩效呈现出缓步上升、低位运行的态势。上海和苏州在各市工业用地利用绩效评价中表现最为突出,南京和常州较弱,其余5市水平相近。原因可能是上海经济、区位的基础优势最为明显;苏州市依托城市区位,着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南京和常州两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未完全发挥,经济产出和社会、环保方面的用地要求不能匹配。(3)从模型估计结果看,政府、市场两类配置方式均有表现显著的指标,且在滞后一期和两期内均表现显著。其中,市场配置的工业地价、供给端的竞争对于工业用地利用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政府配置的开发利用限制和竞买人限制对于利用绩效存在显著的负作用。由此说明,如果工业用地市场需求端充实,市场机制的发挥将有利于工业用地利用目标的达成,并且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于工业用地配置的交易环节存在过度干预。(4)观察回归结果可知,部分表征城市特征的控制变量对工业用地利用绩效的作用显著。其中,人均GDP和三产占比两项指标对利用绩效有正向影响。说明工业用地利用绩效水平除了受配置方式影响外,也与工业用地所处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宏观因素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会倒逼工业用地利用的集约化、工业生产的升级与创新。(5)有部分政府和市场配置类指标在回归结果中未表现出显著性,暴露出现阶段我国工业用地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以及政府配置的不足。第一,工业用地市场的构建、需求端的竞争指标不显著,说明我国工业用地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尤其是需求端的竞争严重受限;第二,地价管控、规划限制、信息公开情况的不显著,说明现阶段政府配置工业用地受中央政府“一刀切”政策的影响还较大;第三,批后监管的不显著,表明政府对于工业用地利用过程的监管尚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