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地理空间分布所具有的地域性,是鱼类对所在的水域环境适应的表现。其地理空间格局是进行鱼类进化和鱼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鱼类地理空间格局主要研究内容是其分布特点和规律,这是鱼类生态学、鱼类生物学等多学科交互的内容。本研究基于已有的文献记录、FiShbase、台湾鱼类资料库和分类学相关著作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共计有纯淡水鱼类468种,隶属5目23科。以鲤形目(Cypriniformes)种类最多(382种),占总数的81.62%,构成了珠江淡水鱼类的最主要部分。其次是鮎形目(Perciformes)(43种)占总数9.19%,鲈形目(Perciformes)(40种)仅次于鮎形目,占总数8.55%,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与合鳃鱼目(Synbgranchiformes)种类较少分别为2种和1种。其中鲤科(Cyprinidae)鱼类266种,占总种数56.84%,在总种类中有明显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珠江流域淡水鱼类的二元数据库和珠江74种主要经济和优势鱼类15个形态及7个生态因子数据框。然后进行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数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冗余分析(RDA)对珠江流域淡水鱼类的空间分布进行地理划分和形态、生态因子相互关系的分析。并以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为具体对象进行不同地理群体的形态多样性研究,探讨不同区域广东鲂形态多样性形成的机理,以期为珠江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资料。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分为以下3点。1.根据不同物种在各个区域内的分布,以种为单位构建Bray-Curtis相似性矩阵,分析结果表明:珠江39个调查区域单元468种淡水鱼类被划分为6个地理类群,分别为河网三角洲类群、西江上游类群、高原湖泊类群、东江上游类群、西江中下游和北江流域类群、东江中下游类群。选取了珠江水系15条主要河流作为分析对象,对珠江不同区域鱼类物种丰富度进行研究,其中格利森(Gleanson)指数最大是桂江为55.23;南盘江、柳江、连江、红水河、都柳江、西江、北江、东江、连江9条河流物种丰富度指数在30.00-40.00之间,dG比较接近。北盘江、郁江、左江、贺江、浔江丰富度指数较低。右江的格利森(Gleanson)指数最小为11.91。对这15条主要河流鱼类物种数和丰富度与各河流特征因子之间进行冗余对应分析,结果表明:鱼类丰富度主要受河流比降、含沙量、平均流量、干流长等河流特征因子影响。2.对74种鱼类的15个形态数据进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非加权组平均法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4种鱼类通过15个形态数据被分为3个类群。即中下层的肉食性和偏肉食性杂食的类群1;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层及中下层的类群2和包含了肉食性、杂食性、植食性中层及上层鱼类的类群3,其中类群3也是鱼类种类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下咽齿数,侧线鳞数,眼睛相对位置,臀鳍软棘数是74种鱼类生态习性差异最主要的形态性状影响因子。3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测量法,对珠江流域7个地理群体的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7个地理群体中广东鲂形态性状差异主要集中在鱼体横向部分包括(EF/体长、DE/体长、CF/体长、CE/体长、GH/体长、AC/体长、EH/体长)。并且琼海群体的广东鲂在侧线鳞数量和臀鳍数与其余6个群体存在明显差异(P<0.01)。同时本研究拟合了7个地点广东鲂的体长和体重曲线方程,所得b值中,琼海群体比其它6个群体b值要小。这说明琼海广东鲂群体呈异速生长,表现为体长的增长速度大于体重的增长速度。研究表明在幼鱼时期,体长生长能够使鱼体躲避捕食者的追捕,增加生存几率,而在性成熟之后体长增速降低,体重增速加快。琼海广东鲂群体所在万泉河水域凶猛肉食性鱼类较少,其所受的自然压力较小,而其余6个区域位于珠江水系,肉食性鱼类数量和种类都较多,其生存压力较大,据此推测这可能是琼海广东鲂群体b值较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