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氏(魚央)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现有研究表明司氏(魚央)分布范围小,基础生物学特性和栖息地等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对于司氏(魚央)的资源保护和利用较为困难。因此,本研究首次在江苏水域发现司氏(魚央),对司氏(魚央)的年龄、生长、繁殖、食性和栖息地适宜度开展了研究,初步掌握司氏(魚央)的基础生物学特性、不同食物源对司氏(魚央)的贡献率和司氏(魚央)在溪流中的营养层级,并对司氏(魚央)栖息地适宜度进行了评估,从而为司氏(魚央)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同时,结合溪流鱼类种群现状以及非生物因子特点,提出了加强溪流生态保护的相关措施。(1)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于苏南溪流水域采集221尾司氏(魚央)样本,将活力较强的105尾司氏(魚央)就地放归,其余116尾带回实验室。以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初步研究了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司氏(魚央)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32.09-104.02mm,优势组60-90mm。司氏(魚央)渔获物年龄组成为1-5龄,其中2-3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总样本量的71.85%。司氏(魚央)种群体长与脊椎骨外径关系为L=22.134R+34.551,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3×10-5L2.836,雌雄个体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司氏(魚央)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08.45[1-e-0.1330(t+3.8058)];Wt=17.74[1-e-0.1330(t+3.8058)]2.836。生长拐点年龄为 4.04 龄,拐点年龄时对应体长、体重分别为Li=70.22 mm和Wi=5.17 g。雌雄性比为1:1.04。(2)用于研究食性的司氏(魚央)样本总计116尾,体长45.38-94.68mm,平均体长为(72.51±8.99)mm,空肠率25.00%。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摇蚊科和蜉蝣目是司氏(魚央)的主要食物。DNA分子技术结果共鉴定出21个物种。以摇蚊科和蜉蝣目为主的几种饵料普遍存在于胃中,而在肠道中未发现。说明司氏(魚央)主要是以底栖动物摇蚊科和蜉蝣目为主要食物来源的肉食性鱼类。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司氏(魚央)的饵料贡献率最大的物种是以双翅目、蜉蝣目、毛翅目、襀翅目和广翅目等为主的底栖动物(60.7%),其次是中华锯齿米虾(23.3%)。研究表明,苏南溪流的营养级平均值处在1-3.88之间,司氏(魚央)的营养级为3.33,与沙塘鳢(3.28)、泥鳅(3.54)和子陵吻虾虎鱼(3.58)较为接近,黄鳝(3.88)的营养级最高,它们是该溪流生态系统的顶级消费者。(3)在采样过程中,同步采集了水温、溶解氧、水深、流速以及底质类型环境因子等17个环境数据。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水温、溶解氧、水深、流速、底质和Chl-a这6个关键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计算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研究结果显示6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依次为Chl-a、流速、水深、溶解氧、底质和水温。溧阳3号点位(31.1874 N,119.4942 E)和4号点位(31.2195 N,119.4912 E)表现为司氏(魚央)栖息地不适宜(HSI<0.25),宜兴夏季5号点位(31.1423N,119.6015E)表现为司氏(魚央)栖息地适宜(HSI=0.63),其它点位均为中适宜度。进一步分析得出,司氏(魚央)偏好圆石的底质类型,溶解氧范围在8.8-9.2mg/L,水深在0.18-0.3 m之间。通过初步评估了司氏(魚央)的栖息地偏好性,以期为司氏(魚央)栖息地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