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合法性的弱意义层面上,关注背景-约束下的教育公共政策执行的行动者在大学治理结构所构建的情境中对政策执行策略的选择。我们按照外部政府政策控制的松紧程度和内部学校实践控制的松紧程度将大学治理结构分为法人模式、创业模式、科层模式和市场模式。而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语境下,面对政府外部牢固的政策控制现状,国内大学治理结构有法人模式和创业模式两种;它们与所选择的教育政策工具分别呈同构性和非同构性,因此前者倾向于采取遵从策略和妥协策略,后者更容易采取回避策略和抵制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理论的推演,假设了大学治理结构对教育公共政策执行产生影响的原因,认为大学组织对教育公共政策的回应是制度基础核心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多层次的制度过程,政策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可能源于结构层面和行动层面;此外,大学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和它所面临的不同制度性要求和组织因素,以及组织成员对政策信息符号的不同处理影响了教育公共政策执行方式的选择。我们选取了两所同一层次的研究型大学执行本科教学评估政策作为分析对象,详述了两所大学的治理结构和政策执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和验证假设。分别从规则框架、权力关系、行动领域和行动者四个方面加以论证,大学治理结构的背后就是决策权力的分配,权力关系在治理结构所构建的规则框架下形成,并受行动领域中各种复杂环境的影响,从而对作为政策执行行动者的个人和组织选择行为的方式产生影响,推动或阻滞了教育公共政策的执行。因此,执行教育公共政策执行的最佳大学治理结构是不存在,只有通过放宽政府的政策控制,同时使大学内部真正实现底部沉重的治理结构,权力分散在院系,完善基层向上层的反馈和沟通渠道,建立“信息对称”的大学治理结构,并使大学治理结构与教育政策工具的同构化,才能将政策执行方式的消极策略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并且尽量贴合教育公共政策的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