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词史中,北宋前期词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的地位无可替代。本文本着尊重历史和词人、词作的原则,从社会和文学的史实、材料出发,运用社会学、史学、美学等方法,重新对北宋前期词坛进行横向审视,力图揭示前期词坛的创作环境、艺术风貌和审美特质,阐释其深层意蕴,以明了其在词史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从地域、享乐风尚和斯文士风的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前期词的生存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域性、应歌性和词格趋雅等总体特征。第二章着重探析了宋初前三朝词坛沉寂的原因,本文认为原因有如下:第一,当时连续大规模战乱和内部危局,以及民间生活状况,没有为歌词的发展提供良性的环境;第二,前三朝皇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视小词为祸国之因;第三,中书、台谏对皇帝、士大夫、社会风尚的监督逐步加强不利于词的发展;第四,儒学的重建等阻碍了词的发展;第五,从事音乐文学的乐工伶人受到限制和裁抑;第六,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使士大夫文人鄙视小词,歌词在诗歌、散文的挤压下生存和流行的空间极其狭窄,故而沉寂。第三章论述了北宋前期词坛开始勃兴的原因和表现:在享乐风气中,以士大夫文人之间交游酬唱为特征的诗文雅会,为歌词的勃兴提供了良性环境;在此环境中,士大夫文人由对歌女唱词的群体性欣赏发展为对歌词文辞部分的文学品鉴;诗歌领域分韵、次韵唱和之风被移植入词中,词成为文坛、官场的社交工具。 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论述的是关于前期词人在歌词本体方面的艺术贡献。第四章从词体功能和美学的角度,论述了北宋前期词坛流行的三种词学观念,一是“敢陈薄伎,聊佐清欢”的词体功能观,二是诗词一体观念的觉醒,三是崇雅的词学审美理想。第五章论述了前期词之文辞部分所表现出的五种基本结构模式,即包括“宋初体”、“瘦硬体”、“层深而浑成”体和“屯田蹊径”以及“檃括体”。本文指出,“前段布景,后半说情”是宋初体的主要特点,其词人包括宋祁、晏殊、欧阳修等;张先的“瘦硬体”是对“上片布景,下片说情”的散化,其成因与张先自身的才情、歌词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有关。本文认为,“层深而浑成”已经突破了单纯的风格学意义,成为结构歌词的一种模式。此类歌词的特点是每片由几个层次构成,各个层次之间相互关联并呈现出逐层递进的逻辑形式,而贯穿其间的则是连续不断的意脉;“情景齐到,相间相融”是其标志,层次的深入和意境的浑成自然是其最高标准,代表性词人为欧阳修。第四种词体结构模式是柳词的“屯田蹊径”,它既包括“上片布景,下片说情”的模式,也包括分散情、景于上、下两片。柳永以赋笔写慢词使其能够打破“上景下情”的单一组合模式或使“上片布景,下片说情”的模式复杂化,在“过去、现在、将来”的多重时间转换中,层层揉以空间、人事、情景的推移变换,使歌词结构呈现复杂而变幻多姿之美。本文还通过对前期歌词作品的分析,指出“紧括体”在北宋前期就己经开始。第六章分析了前期词题材的新变特点及其表现。第一是继承中有新变,主要体现为从题意和语言两个方面对传统题材的翻新,和在传统题材里注入词人的主体情感;第二是开发了感怀、羁旅行役等新的歌词题材,这类歌词作品主体性增强;第三是在某些歌词中出现理性观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议论说理之风。 第七章论述了北宋前期词人在人格风节、题材选择、结构模式、语言、手法等方面对苏轼等后人的影响。 总之,北宋前期词正处于词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词人词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