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2009年在我国首次发现的新发蜱媒传染病,其流行区域不断扩大,发病人数逐年增加,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优先关注的疾病之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 2019年底出现以来,造成全球大流行,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本研究对SFTS和COVID-19的发生、发展等进行系统分析,旨在认识这两种在我国首先发现且危害严重的新发传染病的时空传播动态、流行季节、环境影响因素和人群分布等重要流行病学特征,揭示其高风险地域、高感染季节和高危人群,为制定精准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思路。研究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China Information System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CISDCP),分别收集中国大陆地区 2010-2018年SFTS报告病例,及截至2020年2月27日COVID-19确诊病例的监测数据。信息包括病例的性别、年龄、发病日期、确诊日期、死亡日期、职业、现住地址国标等信息。人口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气象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包括每日平均气温、每日累计降水量、每日平均相对湿度、每日日照时长。通过SPSS 24.0对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间发病率或罹患率、重症和危重病症比例及病死率与年龄、发病省份和诊断间隔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导致疾病重症和危重症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研究疾病严重程度及病死率的性别差异。利用ArcGIS 9.2软件绘制发病率或罹患率、病死率的空间分布地图。创建热图以量化各区域SFTS季节性规律,利用R软件绘制时间序列图。计算月度发病数与各气象因素的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结果2010年至2018年共报告SFTS患者15234例。发病率从2010年的0.08/百万上升至2016年的2.21/百万,九年的年平均发病率为1.27/百万。病死率2010年最高,达14.02%,随后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2.51%,2017、2018年两年又略有上升,至5.57%。九年总体病死率为4.48%。SFTS年均发病率和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SFTS空间分布不断扩展,感染区域从2010年的7省30个县扩大到2018年的20省253个县,各省年均发病率和病死率差异显著,99%病例持续集中在山东省、河南省等7个地区。SFTS发生存在季节性规律。超过96%的病例发生在每年4-10月份,不同纬度地区的发病高峰时段稍有差异。北纬40-45度地区发病高峰较晚,疾病流行周期短,北纬30-35度地区发病高峰较早,疾病流行周期长。SFTS流行的季节性与流行地域的气温、气湿、降水、日照时长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SFTS发生与转归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40/百万人,显著高于男性(1.15/百万人),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1.21;但女性相对于男性病死风险低(3.85%vs 5.20%,OR=0.74)。疾病发生的性别差异与年龄有关,40-69岁组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所有年龄组女性病死率均低于男性。采用多因素分析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后,年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性别仍然存在显著差异。至2020年2月27日,中国大陆共报告确诊COVID-19病例78832例。COVID-19罹患率、重症和危重病症比例和病死率均随年龄升高而增长。女性罹患率显著高于男性(RR=1.06),而女性的重症和危重病症比率和病死率则显著低于男性,OR值分别为0.84和0.55,疾病发生与转归的性别差异明显。不同省份COVID-19罹患率、重症和危重病症比例、病死率的差异较大。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不同性别间罹患率、重症和危重病症比例、病死率的差异仍然显著。结论SFTS的人群分布、空间分布的流行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纬度地区发病高峰及疾病流行周期显著不同,地理和气候是影响疾病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SFTS及COVID-19均呈现发病率和病死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特征;发病率性别差异显著;在比较各年龄组病死率时可见在所有年龄组女性患者的病死率均低于男性患者。对SFTS及COVID-19上述流行病学特征的发,现特别是2种疾病发生和转归性别差异的共同特点,深化了对SFTS及COVID-19传播和流行特征的认知,为有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