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微型金融是解决农村贫困和中低收入农户贷款难的有效手段。农村微型金融是农村金融制度的重大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正规金融的“颠覆性革命”,能有效纠正传统正规金融在农村信贷市场上的“失灵”,缓解农村信贷配给。农村微型金融也是实现普惠金融理念、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使以往被传统正规金融机构所排斥的农村低端客户群也能公平地享有金融服务。 论文首先梳理了农村金融理论的基本脉络,简要回顾了国际微型金融的基本发展历程,并介绍了目前国际微型金融/小额信贷的四种基本运行模式,概括了微型金融发展的洲际特点。 论文深入分析了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及其解决农村贷款难尤其是农户贷款难问题的优势所在。微型金融/小额信贷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它在贷款制度和技术上实现了机制创新,非常适应农户和农村特点,能有效化解农村市场信息约束,解决农村市场失灵和信贷配给问题。微型金融采取的主要贷款技术——“小组贷款”(团体贷款)之所以能够在信息高度不对称和担保抵押缺失的农村信贷市场运作,是因为它的机制安排创造了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筛选、互相监督,以及对偷懒者或拖欠者施加社会制裁的激励。 微型金融机构天然负有某种社会使命,为了既达到扶贫扶弱的社会目标,又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机构在追求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的过程中取得平衡,协调目标冲突。为此,论文深入探讨了微型金融机构的“使命漂移”问题。首先对“使命漂移”的涵义进行概括和界定,进而分析了“使命漂移”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模型,并阐述衡量和判断“使命漂移”的标准和方法。 论文对如何治理微型金融机构“使命漂移”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找出治本之策。在国外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社会公司治理”机制、实施社会绩效管理战略、建立外部评估评级体系、贯彻“责任金融”理念是治理“使命漂移”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手段,并详细阐析了以上这些治理手段的原则和实施方法,最后提出政府应当引导和激励微型金融组织进行社会绩效管理。 论文简要归纳整理了我国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实践。重点对我国农村微型金融的社会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进而对各类主要农村微型金融组织或机构的“使命漂移”状况作出了分析判断。基本结论是: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公司普遍发生了严重的“使命漂移”;村镇银行一般也存在比较明显的“使命漂移”现象;农村资金互助社基本不存在明显的“使命漂移”;农村信用社对低收入农户的覆盖深度较好,但在覆盖广度方面尚存改进空间;中国农业银行通过实施“业务下沉”战略,其基层分支机构基本能坚持小额贷款方向,对农户的覆盖深度较好。 论文对农村微型金融的风险防控和监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对农村微型金融风险来源和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解决方案。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农村微型金融监管原则和国内实践,对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框架提出了建议,并突出了行业自律监管的重要性、必要性。 论文还就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