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牙本质敏感症是指温度、化学、机械、渗透压等外界刺激作用于暴露的牙本质所引发的短暂而尖锐的疼痛,并且不能归因于其他任何形式的牙体疾病或病理学改变,是口腔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牙本质敏感症影响着许多患者,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口腔健康生活质量,还不利于口腔护理措施的进行。目前尚无一种能长期、稳定、有效的缓解牙本质敏感的方法。
目的:本研究通过一项为期8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含硅酸钙、磷酸钠的牙膏,含磷硅酸钙钠的牙膏,以及含单氟磷酸钠的牙膏等三款牙膏缓解牙本质敏感症的效果,并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其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
方法:一、临床试验:根据纳入标准,为初筛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发放洗脱牙膏,经过两周洗脱期后,召回受试者,进行基线检查重新评估,且把符合要求的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使用三种牙膏:①CSSP牙膏组:有效成分为CaSiO3、Na3PO4;②CSP牙膏组:有效成分为磷硅酸钙钠;③SMFP牙膏组:有效成分为Na2PO3F。每组分别在基线、牙膏使用4周、8周后采用Yeaple电子压力探针检测压力敏感性及Schiff冷空气喷吹敏感性指数评价冷空气吹喷敏感性。临床试验采取双盲随机设计。
二、体外实验:选取18-30岁因正畸拔除的人前磨牙80颗,采用Gillam等在体外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的方法,每颗牙制备为釉牙骨质界上1mm处约1mm厚的椭圆形牙本质盘。随机选取13个牙本质盘,其中8个进行脱矿前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ATR-FTIR),另外5个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X射线能谱分析(EDS)。所制备的牙本质盘(包括上述用于ATR-FTIR检测的8个样本)均使用0.5mol/LEDTA浸泡法来制备体外牙本质小管开放模型。EDTA浸泡后的样本在偏光显微镜下筛选出无裂纹、牙本质小管均开放且小管直径和分布较为一致的20个样本,随机分至CSSP组(硅酸钙、磷酸钠牙膏组),CSP组(磷硅酸钙钠牙膏组)、SMFP组(单氟磷酸钠牙膏组)、DW组(去离子水组),每组5个样本。所有样本沿近远中方向均切为两个半圆形牙本质片,随机选择一个半圆形牙本质片(每组5个)进行SEM观察和EDS分析(基线),剩余5个半圆形牙本质片分别使用电动牙刷取相应的牙膏或去离子水对样本进行刷牙处理7天,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各组牙膏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情况,计算封闭率及牙本质小管开放区域的直径;并对牙本质表面沉积物进行X射线能谱分析(EDS)。上述用于ATR-FTIR检测的8个样本同样随机分配至上述四组中,每组2个,分别在脱矿后、刷牙后进行ATR-FTIR分析。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一、临床试验:最终共计112名受试者完成整个试验过程。与基线相比,三个牙膏组的探诊敏感性压力值均明显升高,Schiff冷空气喷吹敏感性指数均明显降低;并且,三个牙膏组的组间探诊敏感性压力变化值与Schiff冷空气喷吹敏感性指数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
二、体外实验:经过7天的人工刷牙后,硅酸钙、磷酸钠牙膏组、磷硅酸钙钠牙膏组、单氟磷酸钠牙膏组、去离子水组4组的牙本质小管的封闭率分别为:62.97%、46.83%、9.40%、3.03%,小管开放区域的直径分别为:1.92um、2.29um、2.88um、3.17um。含硅酸钙、磷酸钠的牙膏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最好,磷硅酸钙钠牙膏次之,单氟磷酸钠牙膏最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种牙膏处理后的脱矿牙本质表面钙磷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含硅酸钙、磷酸钠的牙膏升高最多。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ATR-FTIR)结果显示脱矿牙本质经三种牙膏处理后,表面均有磷灰石类物质形成,提示该三款牙膏对牙本质具有生物再矿化的作用。
结论:临床试验结果提示含硅酸钙、磷酸钠的牙膏,磷硅酸钙钠牙膏,单氟磷酸钠牙膏均具有显著的缓解牙本质敏感症的功效。体外研究显示三种牙膏均有一定程度的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而含硅酸钙、磷酸钠的牙膏封闭牙本质小管的效果最好。
目的:本研究通过一项为期8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含硅酸钙、磷酸钠的牙膏,含磷硅酸钙钠的牙膏,以及含单氟磷酸钠的牙膏等三款牙膏缓解牙本质敏感症的效果,并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其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
方法:一、临床试验:根据纳入标准,为初筛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发放洗脱牙膏,经过两周洗脱期后,召回受试者,进行基线检查重新评估,且把符合要求的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使用三种牙膏:①CSSP牙膏组:有效成分为CaSiO3、Na3PO4;②CSP牙膏组:有效成分为磷硅酸钙钠;③SMFP牙膏组:有效成分为Na2PO3F。每组分别在基线、牙膏使用4周、8周后采用Yeaple电子压力探针检测压力敏感性及Schiff冷空气喷吹敏感性指数评价冷空气吹喷敏感性。临床试验采取双盲随机设计。
二、体外实验:选取18-30岁因正畸拔除的人前磨牙80颗,采用Gillam等在体外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的方法,每颗牙制备为釉牙骨质界上1mm处约1mm厚的椭圆形牙本质盘。随机选取13个牙本质盘,其中8个进行脱矿前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ATR-FTIR),另外5个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X射线能谱分析(EDS)。所制备的牙本质盘(包括上述用于ATR-FTIR检测的8个样本)均使用0.5mol/LEDTA浸泡法来制备体外牙本质小管开放模型。EDTA浸泡后的样本在偏光显微镜下筛选出无裂纹、牙本质小管均开放且小管直径和分布较为一致的20个样本,随机分至CSSP组(硅酸钙、磷酸钠牙膏组),CSP组(磷硅酸钙钠牙膏组)、SMFP组(单氟磷酸钠牙膏组)、DW组(去离子水组),每组5个样本。所有样本沿近远中方向均切为两个半圆形牙本质片,随机选择一个半圆形牙本质片(每组5个)进行SEM观察和EDS分析(基线),剩余5个半圆形牙本质片分别使用电动牙刷取相应的牙膏或去离子水对样本进行刷牙处理7天,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各组牙膏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情况,计算封闭率及牙本质小管开放区域的直径;并对牙本质表面沉积物进行X射线能谱分析(EDS)。上述用于ATR-FTIR检测的8个样本同样随机分配至上述四组中,每组2个,分别在脱矿后、刷牙后进行ATR-FTIR分析。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一、临床试验:最终共计112名受试者完成整个试验过程。与基线相比,三个牙膏组的探诊敏感性压力值均明显升高,Schiff冷空气喷吹敏感性指数均明显降低;并且,三个牙膏组的组间探诊敏感性压力变化值与Schiff冷空气喷吹敏感性指数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
二、体外实验:经过7天的人工刷牙后,硅酸钙、磷酸钠牙膏组、磷硅酸钙钠牙膏组、单氟磷酸钠牙膏组、去离子水组4组的牙本质小管的封闭率分别为:62.97%、46.83%、9.40%、3.03%,小管开放区域的直径分别为:1.92um、2.29um、2.88um、3.17um。含硅酸钙、磷酸钠的牙膏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最好,磷硅酸钙钠牙膏次之,单氟磷酸钠牙膏最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种牙膏处理后的脱矿牙本质表面钙磷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含硅酸钙、磷酸钠的牙膏升高最多。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ATR-FTIR)结果显示脱矿牙本质经三种牙膏处理后,表面均有磷灰石类物质形成,提示该三款牙膏对牙本质具有生物再矿化的作用。
结论:临床试验结果提示含硅酸钙、磷酸钠的牙膏,磷硅酸钙钠牙膏,单氟磷酸钠牙膏均具有显著的缓解牙本质敏感症的功效。体外研究显示三种牙膏均有一定程度的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而含硅酸钙、磷酸钠的牙膏封闭牙本质小管的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