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为对象,研究了该绿地系统的树种配置及部分树种的生态效应。于2005年3~4月对绿地树种进行了系统调查,2006年6~8月用美国产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绿地树种的固碳释氧及降温增湿效应进行了测定。为了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本文不仅从绿地生态效应发挥的主体——植物进行研究,而且从绿地生态效应发挥的客体——环境进行分析,期望为绿地种植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和建议如下:1、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建成区现有绿地树种88种,分属43科67属;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为1.44: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为1:1.6、乔木类树种与灌木类树种比例为1.5:1,除应适当增加落叶树种外,结构基本合理;观花类树种42种、观叶类26种、观果类21种、观姿类12种,多个树种具有多种观赏功能,春夏秋冬四时有花、四季有景;沿河绿带采用一桃一柳、桃柳相间的经典配置模式,贯彻了“生态优先,兼顾景观”的设计原则,体现了扬州地方特色。2、从叶面积指数看,常绿乔木广玉兰和香樟、落叶乔木垂柳和银杏是城市绿化中优良的上层绿化树种;紫叶李、夹竹桃、蜡梅是城市绿化中优良的中层绿化树种;金叶女贞是优良的下层绿化树种。3、根据各树种的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量,结合叶面积指数,对各树种的固碳释氧能力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刺槐和垂柳是极好的调节环境碳氧平衡的上层绿化树种,其次有广玉兰、国槐、枇杷;夹竹桃和桃树是较好的中层绿化树种,金叶女贞是优良的下层绿化树种。供试树种中,各植物类型单位土地面积上固碳释氧能力表现为:常绿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桃柳相间的配置模式平均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量为53.37 gm-2d-1,释氧量为38.81 gm-2d-1,碳氧平衡效果较好。4、根据各树种的单位叶面积降温增湿量,结合叶面积指数,对各树种的降温增湿能力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刺槐是极好的改善环境小气候的上层绿化树种,其次有香樟、广玉兰、垂柳等;桃树是优良的中层绿化树种,紫叶李、蜡梅及夹竹桃降温增湿能力相当,作为中层绿化树种其平均单位土地面积可日降温0.8℃,释水量约5kg·m-2·d-1;金叶女贞是优良的下层绿化树种。供试树种中,各植物类型单位土地面积上降温增湿能力表现为:落叶乔木>常绿灌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桃柳相间的经典配置模式依旧是集生态效应、景观功能和历史文化内涵于一体的经典配置模式;理论上,每平方米桃柳相间配植模式可降温1.3℃,释水量约8 kg·m-2·d-1。5、对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不同种植结构类型(乔灌草、乔灌、乔草、乔木林、灌草及草坪)的典型配置模式进行的试验分析可知:绿地遮光效应的大小主要是由绿地植物种类、生长状态及空间配置方式等综合因素决定,与种植结构关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蒸腾作用强且绿量大的植物构成配置模式的降温效果优于其它模式,在绿地主要植物种类相同的情况下,复层林配置模式的降温效果优于单层林;不同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力、绿量、树形、树冠大小等结构特征不同,植物类型依然是影响绿地增湿效应的重要因素;绿地CO2吸收率的大小与植物种类密切相关,不仅取决于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同时与植株的三维绿量有密切关系,往往由两者共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