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清通俗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铜台”、“广府”这两个地理名称,然而关于这两个地理信息的来源以及具体内涵,多数文学作品并没有详细论述过。本文选取了“水浒”杂剧中的《梁山七虎闹铜台》作为范本,力图解释其中“铜台广府”所蕴含的历史地理信息,并尽可能地阐述“铜台”与“广府”在历史中与文学作品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本文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广府”一词的来源以及具体所指。首先遍举史料中与“广府”相关的记载,然后以杂剧为依据,排除史料中与通俗文学无关的广东广府。由于“水浒”故事的舞台背景集中在中原地区,卢俊义的出身背景也被设置在了河北,因此着重比较河北地区的大名府与广平府。在介绍两地历史沿革状况后可以发现,“广府”一词可能取材于大名府在五代时短暂的建制“广晋府”,而《闹铜台》杂剧中所述“广府城”与广平府之“广府城”并无关系,乃是指称当时大名府府治所在地元城县。历史上大名府的治所在元城县、大名县之间多次迁徙,由此导致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大名府城,实际上地理位置并不相同。在列举历代府城变化情况之后,以决定“李固”与“王太守”两个具体文学形象形成的地域性因素来解释“广府”(大名府)在“水浒”故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则以解释杂剧中所出现的“铜台”一词为主,在文学作品中“铜台”多作为大名府的象征性称呼,但是并没有地理志或是地方志明确记载过这一称呼的来历。在详细分析《红线传》中红线夜入魏地的叙述,可以发现《红线传》虽然最早同时提及了大名地区与铜台,而这里的铜台乃是铜雀台并非魏府铜台。大名现存有一铜台遗迹,但是来历不详,并且不能肯定“铜台”作为大名府代称乃是源于此台基,疑与大名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重大军事政治事件的铜台驿有关,而铜台驿的来历又涉及到邺地铜雀台与邺都的演变。今日流传的文学作品中所提及的“铜台”多数是邺地铜台而非大名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