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七夕节日自汉末魏晋开始形成,一直到封建社会结束才逐渐消退。它的发展几乎同整个封建社会历史阶段相始终。而宋朝则是七夕节日发展的高潮。七夕节日的文化风俗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典型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家庭夫妇伦理关系。因此,七夕诗可看作中国封建社会伦理文化的真实写照。对七夕诗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使之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及其所赖以产生的民俗生活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情感需要及审美需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正是本文选取七夕诗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意图。 本文分三章。 第一章首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元前七夕诗的发展概况。为便于论述,本章主要采用文学史常见的以朝代为期的方法。牛郎织女传说是七夕节日的形成背景,本章第一节首先对牛女传说进行文化溯源,以探究它所体现的华夏民族的伦理价值观念,它制约着七夕诗的发展流向及审美价值取向。古诗《迢迢牵牛星》卓尔不群,为整个七夕诗的发展定下了基调,本章着重阐述了其以情定位的审美特性。七夕诗的发展有几个大的转折,如六朝时期宫体诗与家族文学对七夕诗成为一个新的诗歌类型的影响,中晚唐时期七夕诗创作的个性化倾向,以杜甫《牵牛织女》开始的、以宋代为高潮的对牛女传说及七夕风俗的反思与批判等等,本章对此作了重点探讨。对于重要的七夕诗人及其作品,本章都给予必要的评析,如谢惠连、杜甫、李商隐、梅尧臣、苏轼等。 第二章论述元前七夕诗的思想内容。本章根据七夕诗审美特性的不同,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人物形象分析、节日风俗透视、对传说和习俗的反思以及忧国忧民之叹。“人物形象分析”主要揭示织女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蕴,分析其性爱女神的原型特征及神人合一的性格内涵。“节日风俗透视”通过女性的乞巧揭示封建婚姻家庭伦理给女性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对传说及风俗的反思”主要分析伴随着唐宋的节日狂热而引起的诗人的理性批评,分析其对七夕诗发展的双重影响。“忧国忧民之叹”可看作七夕诗的“变格”,分析诗人由七夕节日气氛而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