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建立了问题视域下的唯物史观的理论路径,从财产规定视角丰富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据此把唯物史观建立在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规定上。就是说,唯物史观是以人如何生产人自身为旨归的。它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即劳动价值论批判的唯物史观视域,并使理论达至其完成形式——剩余价值学说。 政治经济学是市民社会的理论反应。市民社会的本质规定是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生产力或交换价值—政治经济学。马克思首先以异化劳动批判生产力规定,并使之达于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交往关系的市民社会理解。如此,使得财产关系取得了生产规定上的理解,政治经济学诸范畴也因此建立在生产关系的规定上。由此建立唯物史观的理论形态,也就建立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基础。在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过程中,在劳动价值论下,马克思首先发现了“劳动是商品”这一社会规定。 从批判“劳动是商品”着手,马克思进入了货币和资本的批判视域。建立了劳动价值的两个基本规定,一是“劳动—商品”的二重规定,即商品之货币存在和劳动之抽象劳动存在;二是资本的剩余价值规定,即必要劳动之剩余劳动存在。这二者统一起来就是剩余价值学说,它们构成了《资本论》三卷本的内在规定。二者统一是价值形式的辩证发展,是在历史中完成的。这就是唯物史观视域的剩余价值学说。事实上,剩余价值学说,——正如列宁所说,《资本论》具体研究了一个社会形态,完成了对唯物史观证明一样,——它说明了劳动价值的完成形式。也就是说,纯粹的劳动价值规定只是历史地存在于资本生产规定下。因此,劳动—生产规定下的唯物史观又增加了一个价值规定,社会—人也在生产力—生产关系概念下取得了统一的理解,即“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这就是本文的内在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