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对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疗效的临床研究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h15811353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将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患者49例(52眼),按照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非注气组22例24眼(接受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注气组15例16眼(接受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长效气体填充);对照组12例12眼(非手术组,接受定期随访观察治疗)。分别比较三组患者首次诊疗及术后第3、6、9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acuity,BCV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示视网膜劈裂高度变化。   结果:   (1)术后9月,非注气组最佳矫正的LogMAR视力,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0.5(0.3,0.8),较术前0.7(0.4,1.1)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7,P=0.01);注气组最佳矫正的LogMAR视力0.5(0.3,0.7),较术前0.8(0.5,1.0)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P=0.0001);对照组最佳矫正的LogMAR视力为0.5(0.3,1.3),较术前0.4(0.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4,P=0.065)。术后三组间BCVA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243,p=-0.886)。   (2)术后9月OCT显示,非注气组和注气组患者平均视网膜劈裂高度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01),且不同手术方式与随访时间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F=4.15,P<0.001)。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可显著促进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复位,术后9月,三组完全复位率分别为对照组0.0%、非注气组66.7%(16/24)和注气组81.3%(1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随访发现,对照组2眼分别在随访的6月及8月出现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另10眼随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劈裂高度逐渐增加;注气组3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增高,经药物治疗后在2周内眼压控制平稳,1眼术后2月出现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并再次手术玻璃体腔注油后视网膜复位,余未见其它并发症发生。   结论: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具有发展为黄斑裂孔甚至视网膜脱离的危险,非内界膜剥离的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中联合玻璃体腔内长效气体填充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不同浓度的龙葵碱(Solanine)作用人胰腺癌细胞Panc-1,从细胞形态结构、抑制率及凋亡率来研究龙葵碱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的凋亡诱导作用。并通过检测不同浓度龙葵碱
目的:构建bcr-abl融合基因的RNAi载体,并研究其转染在K562细胞中的干涉功能。   方法:针对bcr-abl融合基因构建三个不同靶位点的RNAi载体,同时构建一对组成相同、序列无同源
目的通过鱼骨图找出影响初产妇4-6个月持续性母乳喂养的原因、要因及真因,制定干预措施并进行干预;探讨品管圈对持续性母乳喂养的干预效果,将品管圈应用于促进初产妇持续性母
目的:应用基因融合技术,构建含有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突触受体相关蛋白、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重组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Rapsyn/MuSK。   方法:   1
目的:   探讨BSA-PLGA微球制备的优化工艺,并对其包封率、形态、体外释放药物等性质及微球包裹前后BSA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方法:   以BSA为多肽或蛋白类药物的模
随着影像诊断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比剂在CT检查中的应用频率也日渐上升。为了达到更好的成像效果,目前普遍通过高压注射器采用瞬时高速的方法将对比剂注入受检者静脉。由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