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得到了来自外国的友好援助,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胜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主要论述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的苏联对华政策和部分援华情况。在对史实进行总结、论述的基础上,对苏联当时的援华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主流,看清缺点。1937年的“七·七”事变使中日冲突上升为全面战争。国民党政府在战争爆发之初并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抵抗行动,而是积极“剿共”,这使得在战争爆发后国内的抵抗力量和军事装备完全不能对日进行有效地抵抗和还击。蒋介石政府在向英、美等国家寻求援助受挫后,确立了新的外交政策,将目光转向已有援助之意苏联。此时的苏联也面对着德国的侵略威胁,鉴于国民党政府的求援和当时的国际形势,《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向中国人民伸出了援手,正式开始了援华之路。在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规模较大的优惠贷款,这是对中国抗战的一种有力的支持。随着援华贷款协定的达成,应国民党政府的迫切要求,苏联克服了重重运输困难,以最快的速度将各种武器和军事物资运往中国。苏联对中国进行了政治支持、军事贷款援助和武器援助,并在此过程中向中国派遣了军事顾问、技术专家和飞行员等一大批援助人员。在对日的作战中,苏联向中国援助的物资和武器帮助中国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来华的军事援助人员不但在具体的作战中与中国军民并肩战斗,还在军队建设、战争谋略及政治建设方面给予了重要意见,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对中国抗战的援助过程中,苏联政府表现了国际主义精神,这些及时而又有效地援助,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苏联的对华援助的整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也应看到苏联对华援助很大程度也是基于自身的安全战略需要。在合作的过程中,《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和《苏日中立条约》等问题也要慎重对待。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经历了一条较为曲折的发展道路,其中有其不稳定性的体现,但“中苏合作、共同对日”绝对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