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蚊是世界性分布的卫生害虫,不仅吸血骚扰,而且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疟疾即为媒介按蚊携带疟原虫传播到人体内而引起的疾病,属于重要的蚊媒传染病。媒介按蚊控制主要是使用杀虫剂化学防制,然而杀虫剂长期大范围的使用导致蚊产生抗药性。抗药性已成为当前蚊媒控制和疟疾防治的主要障碍。本研究以我国西南部云南省和中部安徽省疟疾流行地区的中华按蚊样本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对4类化学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合靶标抗性基因kdr、ace-Ⅰ和代谢抗性3种解毒酶系,分析靶标抗性和代谢抗性在蚊抗药性机制中的综合作用,并采集全国14个中华按蚊地理种群样本,通过分析线粒体基因co-Ⅰ、co-Ⅱ序列,探讨中华按蚊种群遗传结构特点和抗药性的遗传进化。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安徽和云南两个地区中华按蚊对4类5种杀虫剂均已产生抗性,即存在多重抗性。安徽种群对苄氯菊酯、滴滴涕及马拉硫磷的抗性高于云南种群,安徽种群和云南种群对溴氰菊酯和恶虫威的抗性相似。中华按蚊kdr基因1014位点检测到2种非同义突变:L1014F和L1014C。kdr基因共发现6种基因型:安徽种群存在5种突变基因型,而云南种群和实验室敏感种群只有1种未突变野生型。采用AS-PCR大样本检测kdr等位基因突变型结果显示:安徽种群kdr基因L1014F突变型多、L1014C突变型较少,特别在对溴氰菊酯现场抗性种群中kdr基因的突变率要明显高于现场敏感种群,进一步验证kdr基因1014位点突变和溴氰菊酯抗性相关。云南种群和实验室敏感种群kdr基因均为L1014未突变野生型。中华按蚊ace-1基因的119位点检测到1种非同义突变G119S。ace-1基因共发现3种基因型:安徽和云南种群存在2种突变基因型,实验室敏感种群只存1种未突变野生型。PCR-RFLP法大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安徽种群和云南种群均出现中等频率突变,并且在两个种群中该突变都与马拉硫磷抗性有一定相关性。实验室敏感种群ace-1基因均为G119未突变野生型。安徽和云南中华按蚊不同杀虫剂生物测定现场抗性和敏感种群P450s、GSTs及COEs酶,结果显示:安徽和云南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苄氯菊酯和马拉硫磷抗性种群平均P450s活性都明显高于敏感种群。安徽和云南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抗性种群的平均GSTs及COEs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种群。以上结果提示,P450s与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苄氯菊酯抗性相关,3种代谢解毒酶在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抗性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多因素分类回归法(CART)分析两个靶标位点和3种代谢解毒酶在抗药性机制中的综合作用,结果显示:中华按蚊现场种群对4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机制中,代谢抗性较靶标抗性更为重要,其中P450s活性增高发挥的作用最大,而靶标kdr和ace-1基因突变的作用较小。采用mtDNA co-Ⅰ、co-Ⅱ做为分子标记,解析我国中华按蚊14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发现所有种群都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Mantel检验表明:中华种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呈正相关,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现象。种群遗传分化固定系数、分子变异等级及种群间的聚类关系表明:云南种群和其它种群之间遗传分化显著,其它种群之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可能存在高水平的基因流。错配分析表明:大部分地区中华按蚊种群近期经历过扩张发展,云南种群较稳定未出现过持续增长。本研究结果可望为抗药性机制研究和我国传疟按蚊现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为蚊抗药性的遗传进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