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沪地区在明清时期乃至现在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是中国经济重心所在之地。从地理位置上看,由于该地区地处沿海,地形南北较长,东西较窄,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都难免会频繁地受到风暴潮的影响。历史上,江苏地区频受风暴潮灾害袭扰,造成很大的损失。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明清时期江苏沿海地区风暴潮灾的概况及时空分布特点分析。首先通过两个表格,将正史和地方志所记载的潮灾分别加以统计,从中可以看到明清时期江苏地区较为全面的潮灾情况;使读者认识到,明清时期的江苏地区,不但发生了如正史记载的那些影响较大的潮灾,而且揭示了江苏是一个频受潮灾困扰的地区。通过对该地区地方志所载潮灾的统计和分析,笔者认为该地区风暴潮灾有如下特点:首先,苏沪地区潮灾大多以飓风和暴雨为背景;其次,在明清交替之际,潮灾发生较为频繁,十八世纪中期以后潮灾发生频率较前有所提高;最后,潮灾不仅与季节和汛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和江苏沿海海岸的形成特点有着特定的联系。此外,通过对历史时期风暴潮灾的个案考察,揭示了长江口地区潮灾的特殊性,深化了人们对潮灾这种特殊自然灾害的认识。第二部分,风暴潮的社会危害。由于风暴潮与其它自然灾害的不同,所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会有所不同。在这一部分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潮灾对滨海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这是潮灾造成的最为直接的后果。其次,潮灾对沿海经济的影响。文章着重从潮灾对农业和盐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其中对农业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对盐业生产是摧毁性的。再次,潮灾对海岸和海塘的影响也很大,这往往是造成沧海桑田的一个原因。另外,潮灾不仅会造成堤溃人亡的惨剧,还会给人们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最后,风暴潮造成的次生性灾害是多方面的,如环境污染、瘟疫流行等等。人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其影响,给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带来长期困难。第三部分,风暴潮之下的社会反应。该部分着重从沿海地区人们对潮汐的认识入手,借助于对当地潮变规律的长期观察,揭示了人们在与这种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特别是对风信等气象和潮候变化规律的总结,尤为值得称道。然而,在古代,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人们对灾害的认知程度是有限的,所以求神拜佛等迷信活动也就在所难免了。作为一种现实的防潮灾手段,人们把建设堤塘作为首要的任务。该部分通过对明清时期大规模堤塘修建的历史史实的陈述,突出了这一时期人们在与这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时做出的重要物力和人力的贡献,肯定了人们所取得的成绩和彰显出来的勇气。认为:历史时期中,这种斗争方式和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仍然值得当今人们去借鉴。潮灾作为自然灾害之一,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影响它的发生。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每次潮灾过后,政府总要进行相关的救援活动。文章通过对几次救灾过程和效果的分析,认为:救灾成效不仅取决于政府反应速度和适当的措施,还跟吏治的清明与否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