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居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高脂膳食被证实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而关于脂肪供能比与肥胖等慢性病关系的研究较为有限,且结论尚有争议。目的:1、分析各类食物组消费量与各营养素摄入量各次调查间差异及变化趋势;2、分析膳食脂肪供能比及膳食脂肪酸与体重、腰围、血压及血样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膳食脂肪对健康的影响,为制定脂肪供能比合理推荐范围提供初步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量平衡状态下膳食脂肪摄入与肥胖等慢性病关系研究”项目。在浙江省三个调查点建立人群队列,分别于2014年12月、2015年11月、2016年6月进行三次调查,每次调查采用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及3天家庭调味品称重法收集调查对象膳食信息,采用体力活动问卷收集调查对象体力活动信息,并测量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在首次调查时收集调查对象血清样本,以检测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Glucose)、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NEFA)、脂联素(Adiponectin)、瘦素(Leptin)、饥饿素(Ghrelin)、肥胖抑制素(Obestatin)及胰岛素(Insulin)的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三次调查间各食物及营养素摄入量的差异及变化趋势,共纳入362人;采用相关性分析及多水平模型分析膳食脂肪供能比及脂肪酸与以上指标的关系,共纳入428人。以P<0.05为显著性水平。结果:1、三次调查间各食物及营养素摄入量差异及变化趋势分析共纳入362人(男性150人,女性212人),平均年龄46.7岁。三次调查中,薯类、蔬菜、菌菇类、蛋类、食用油的消费量前两次调查(冬季)中水平相同,第三次调查(夏季)上升;禽肉、酱油消费量三次调查中呈线性上升;糕点消费量三次调查中呈线性下降;食用盐消费量先上升后保持相同水平;水果的消费量先略有下降后上升并高于第一次调查水平。不同性别之间蔬菜、食用盐消费量在调查时间二次项上变化趋势不同;禽肉、酱油、糕点消费量在调查时间一次项上变化趋势不同;其他食物组消费量的变化趋势上不同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三次调查中,总能量、蛋白质、总脂肪、胆固醇、维生素E、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磷、钾、镁、铁、锌、硒、SFA、MUFA、PUFA摄入量以及总脂肪供能比、PUFA供能比前两次无差异,第三次上升;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前两次无差异,第三次下降;抗坏血酸摄入量先下降后保持不变;钠摄入量先上升后保持不变。不同性别之间总能量、总脂肪、硫胺素、烟酸、镁、铁、锌、SFA、MUFA、PUFA摄入量在调查时间二次项上变化趋势不同;总脂肪供能比、总MUFA供能比、总PUFA供能比在调查时间一次项上变化趋势不同;其他营养素在调查时间变化趋势上不同性别无统计学差异。3、膳食脂肪与体格指标关系研究共纳入428人(男性180人,女性248人),平均年龄46.9岁。与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平均水平比较可见,调查对象谷类、薯类、新鲜蔬菜、水果、奶类及制品、食用油、食用盐、味精消费量,能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均低于全国居民平均水平,而豆类及制品、腌菜、坚果、畜肉、水产品、糕点类、酱油消费量,蛋白质摄入量,总脂肪供能比、蛋白质供能比高于全国居民平均水平。男性和女性相比,平均体力活动、平均静坐时间、身高、体重、腰围,SBP、DBP、LDL、TG、TC、Glucose 均较高,而 WHtR、Adiponectin、Leptin、Ghrelin、Obestatin、Insulin 较低。4、三次调查中,超重者、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者比例均逐渐升高。高脂肪供能比组比例在第三次调查时升高,而中低脂肪供能比组比例随之下降。部分调查对象在三次调查中体格指标分组(超重、中心型肥胖)会转变,而正常人群在下次调查中达到超重或中心型肥胖标准的比例要高于超重或中心型肥胖人群在下次调查中划分为正常组的比例,5、不同脂肪供能比组分布男性和女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女性农林牧渔劳动者低脂肪供能比者比例较大,而行政管理人员、私营业主高脂肪供能比者比例较大;脂肪供能比水平越低,有平均体力活动水平越高、静坐时间越低的趋势,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女性低脂肪供能比组相比中高脂肪供能比组能量摄入量较低,BMI、LDL与TC水平均较低。其他各项指标不同脂肪供能比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男性血清Leptin水平和总脂肪供能比以及MUFA供能比呈负相关;女性BMI与总脂肪供能比、PUFA供能比呈正相关,LDL水平与总脂肪供能比呈正相关。其他各指标与各平均膳食脂肪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7、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为,无论男性和女性,年龄和SBP呈正相关,年龄每增加1岁,男性SBP高0.58mmHg,女性SBP高0.68mmHg;男性年龄与体重、BMI呈负相关,每增加1岁体重低0.24kg、BMI低0.04kg/m2;女性年龄与腰围、DBP呈正相关,每增加1岁腰围高0.16cm、DBP高0.23mmHg;男性农林牧渔劳动者相比待业/退休/家务人员,SBP低8.35mmHg;女性农林牧渔劳动者相比待业/退休/家务人员,腰围低1.93cm;小学学历女性相比小学以下学历女性腰围低2.05cm;女性体力活动中水平(2nd三分位)相比低水平(1st三分位)腰围低1.22cm;男性体力活动高水平(3rd三分位)相比低水平(1st三分位)BMI高0.29kg/m2;女性体力活动中水平(2nd三分位)相比低水平(1st三分位)BMI低0.22kg/m2:女性静坐时间高水平(3rd三分位)相比低水平(1st三分位)体重高0.58kg、DBP低1.67mmHg;男性脂肪供能比>40%者相比脂肪供能比<30%者体重低0.92kg。其他膳食指标及脂肪供能比对体重、腰围、血压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在膳食结构基本稳定的非肥胖人群队列中未发现脂肪供能比与肥胖及高血压的相关性,但也暂无证据证明脂肪供能比推荐范围可放宽到35%,需要进一步追踪样本量更大的队列及进行临床干预研究来确定脂肪供能比合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