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行为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关于合作行为的发生与维持机制一直是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备受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神经科学等众多领域学者的关注。现实生活中,合作往往是个体在互动(包括群体层面和人际层面)过程中基于对他人(群体或个体)心理状态、情绪、行为意图等认知基础上综合做出的决策,除了奖励、惩罚等经济理性推动外,个体也可能会因为信任他人、体验幸福等社会理性而做出合作行为。社会正念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友善的关注、保护并满足他人的自主性需要,是增进人际信任、提升他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为寻找合作行为的动力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解析了人际互动中社会正念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通过三个实证研究探究了社会正念影响合作行为的心理机制。研究一通过文献法梳理了社会正念的概念、范式及影响机制。社会正念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对“关注他人”的自我控制,表现为有意识地识别、尊重并满足他人的自主性需要。它受到心理理论、观点采择、资源负荷等认知因素和移情、社会价值取向、诚实—谦恭、宜人性等人格因素的影响;此外,社会正念与社会敌意作为同一种动机连续体的两端,社会正念能促进人际互动中更多的信任与合作,而社会敌意会带来一些负性人际结果,如厌恶、憎恨和攻击等。研究二通过2个行为实验,借鉴社会正念范式(So Mi Paradigm),通过设置玩家A(由实验助手担任的假被试)在物品选择游戏中挑选“唯一物品”和“非唯一物品”的比例来操纵其社会正念水平,采用公共物品游戏(public goods game,PGG)和蜈蚣博弈(centipede game,CG)作为合作行为的指标,探究了被试在作为行为接受者或行为观察者与高低社会正念者进行社会博弈时的合作差异。结果发现,无论个体作为接受者还是观察者的角色,在与高社会正念者进行公共物品游戏时均倾向于贡献更多的资源(实验1);在蜈蚣博弈中更倾向于选择“合作”策略(实验2)。这一方面说明无论是亲自体验,还是替代体验,个体都能够有效地识别他人的社会正念行为;另一方面也证实博弈对象的社会正念行为会促进个体做出更多的合作行为。研究三通过2个行为实验,分别探究了信任在社会正念与合作行间的中介作用(实验3),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验4)。结果表明,信任在社会正念促进合作行为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个体对高社会正念者友善动机的信念更强烈,更相信高社会正念者不会在社会博弈中背叛自己,所以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到公共账户以最大化集体利益。换言之,社会正念为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线索,降低了人们时时“设防”的监控动机,使合作带来的利益双赢成为可能。此外,社会价值取向在这一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亲自我者无论是对高社会正念者还是低社会正念者都采用随机策略,但亲社会者更倾向于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在社会博弈中会尽量避免两败俱伤的情形出现,更愿意选择合作策略。研究四通过2个行为实验,从幸福体验的角度检验了社会正念影响合作行为的中介机制以及自主性需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验5和实验6的结果一致表明,积极情绪体验在社会正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中介作用。人际互动中实施者的社会正念行为有助于提升接受者的幸福体验,进而促进合作行为。但这一效应会受到接受者自主性需要水平的调节,当个体处于高自主性需要水平时,如果未能得到实施者的尊重与满足的话(即低社会正念者),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将显著更低;但个体处于低自主性需要水平时,无论是否得到实施者的尊重与满足,所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并不显著性差异。综上,本研究提出了“社会正念促进合作行为的双路径模型”,分别从建立信任和体验幸福两个路径阐述了人际互动中社会正念促进和维持合作行为的动力机制,并从构建互信的组织氛围、提升员工幸福感、将社会正念纳入员工培训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组织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