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访谈节目《非常静距离》中模糊限制语研究——顺应论视角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模糊限制语在电视访谈节目《非常静距离》中的语用功能。模糊限制语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广泛存在,它可以同时作为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来表达说话者对所说内容的不确定或怀疑态度,也可以用来修正或调整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更顺利的达到交际目的。自从拉科夫在1972年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给予了很大关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作者掌握的资料看,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主要涉及到逻辑学、语义学、话语分析、认知研究、二语习得、语用学等诸多学科。但就语用学而言,国内外学者多是从礼貌原则,合作原则,面子威胁理论,以及关联原则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而对于语用学的三大理论之一的顺应论并没有被很多研究者应用到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中去。另外,尽管学者们探讨了不同语篇和文体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特征和作用,但电视访谈节目,作为一种机构话语,在相关领域内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鉴于以上两点,作者尝试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视角下,确切来说,是从顺应论的语境顺应角度来分析内地一档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电视访谈节目《非常静距离》中的模糊限制语是如何顺应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语用功能。  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目的,本论文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资料搜集方面,共从《非常静距离》中随机挑选出六期嘉宾访谈,总时长240分钟,总字数是60,000左右。本研究分两个部分来完成。第一个部分主要是语料的处理。作者根据Prince(1982)等人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标准,从两个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角度对《非常静距离》中各个类型的模糊限制语的出现频率和出现规律做了详细的描述,以此来揭示在语境顺应过程中说话者(主持人和嘉宾)对四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本研究的第二个部分是着重探讨了《非常静距离》中模糊限制语在对三个世界的顺应过程中所起到的语用功能。通过研究发现:在《非常静距离》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主持人和嘉宾顺应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结果;除此之外,模糊限制语在此电视访谈中的语用功能共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制造夸张效果以表示强调或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情感,或者故意轻描淡写来保护自己的面子或帮助自己摆脱尴尬处境;第二个方面是制造幽默和自嘲来缓解和烘托谈话氛围;第三个方面是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和嘉宾都通过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第四个方面是《非常静距离》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是表达礼貌的一种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同情和谦虚。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非常静距离》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可以使人们更深入了解模糊限制语在语境顺应过程中的使用情况,提高人们在使用模糊限制语时的语用意识,以此能更好地利用模糊限制语来达到交际目的。同时,本研究对于国外的汉语学习者来说也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本研究可以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汉语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而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促进国家间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宋婉约词因其细腻含蓄的风格,广受历代文人喜爱。婉约词众多的植物意象如“落花”“垂柳”“草”,极富内涵。词人利用这些意象营造意境传达主题。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对正确
学位
本研究以语块分类及运用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同班级内基础水平高、中、低三组学生进行语块教学实验,观察不同基础水平的实验对象受实验影响的情况,从而探索语块教学在高职阶
美国黑人女作家奈拉·拉森一生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是《穿越种族线》。这部小说是一部反抗种族歧视的作品。作为拉森仅有的长篇作品之一,《穿越种族线》被作者以及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