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人胎脑神经干细胞发育规律及其克隆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胎脑发育中NSCs的分布、形态、生长方式以及数量等特点,并对不同胎龄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在体外分别进行NSCs培养,同时鉴定其增殖及分化潜能,最终探明胎脑发育中NSCs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在体内外进行调控NSCs的增殖分化机制研究以及临床应用NSCs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胎龄16~36w的自愿水囊引产胎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胎龄16w,20w,24w,28w,32w,36w分成6组,每组15例;每例研究对象分别取海马、纹状体、室下区、额叶、颞叶、枕叶、顶叶等7个部位的脑组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光镜技术分别对6组7个部位胎脑组织NSCs的分布、形态、生长方式以及数量进行检测。采用包含bFGF及EGF的无血清培养基和单细胞克隆技术,分别从6组7个部位胎脑组织中分离出NSCs,并在体外进行培养、传代、分化,同时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培养的NSCs及其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6组7个部位胎脑组织均存在NSCs,NSCs包括大小圆形、大小椭圆形、梭形、星形、三角形、多角形等细胞形态。可观察到两两对称和不对称分裂的NSCs、2-8个NSCs形成的集落、群状、簇状等NSCs生长方式,群状、簇状分布的NSCs好似群状迁移的NSCs群也好似NSCs发生中心,有的NSCs突起伸向别的细胞,形成突触联系。不同胎龄不同部位NSCs在分布部位、形态、生长方式以及数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同胎龄同一部位的NSCs数量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减少,同一胎龄不同部位的NSCs数量自海马、室下区、纹状体、额叶、颖叶、顶叶以及枕叶依次减少,且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星形NSCs呈Nestin和CFAP双表达。在28w胎龄组的海马及室下区、32w和36w胎龄组的海马、室下区及纹状体等部位均存在Nestin和CD34蛋白双表达阳性NSCs。在16w,20w,24W,28w和32w胎龄组的7个部位均存在Nestin和CD133蛋白双表达阳性NSCs。6组7个部位的脑组织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时细胞呈悬浮状态生长,形成神经球,该细胞具有连续克隆能力,可传代培养,表达神经巢蛋白抗原;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时NSCs可被诱导分化,分化后的细胞分别表达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各胎龄组、各部位分别培养的NSCs在细胞形态、增殖和多分化潜能方面无明显差别。 结论:胎龄16~36w人胎脑海马、室下区、纹状体、额叶、颜叶、顶叶等部位均存在NSCs。冻存细胞和水囊引产后48h内分离的原代细胞均能培养出NSCs,其原代NSCs与死亡时间呈负相关;bFGF和EGF是NSCs存活和增殖的关键生长因子。Nestin和CD133是人胎脑NSCs的特征性标记物,CD34可能是人胎脑晚期NSCs的特征性标记物。不同胎龄同一部位人胎脑NSCs在分布部位、形态、生长方式以及数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同一胎龄不同部位人胎脑NSCs在分布部位、形态、生长方式以及数量等方面同样存在差异。人胎脑室下区及海马齿状回是NSCs的发源地,但人胎脑可能存在室下区及海马齿状回以外的NSCs生发中心。人胎脑NSCs仍然是移植的重要材料来源。人胎脑在体NSCs的形态多样性与体外培养NSCs的形态单一性不一致的现象提示,在体调控自身Nscs的增殖和分化可能是治疗疾病另一条更有前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