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流动摊贩群体的“正规化”问题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重点,夜市作为流动摊贩的夜间集聚地,政府通常对其采取驱赶或就地正规化的治理方式,摊贩占道经营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往往并不能得到根除。国内已有通过异地单独划区对流动摊贩进行统一正规化管理的实践,但是使用这种方式对夜市流动摊贩进行整治的实践仍较少,且其实施效应还有待检验。本文通过对济南洪楼夜市异地正规化过程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评价其实施效应并总结成功经验,为今后类似夜市的异地正规化治理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本文从洪楼夜市异地正规化的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及社会效应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其实施效应。在经济效应方面,先通过夜市搬迁前后规模和客源的变化分析夜市整体的经营效益,再通过摊贩经营业态和收益的变化分析夜市摊贩的经营效益。在环境效应方面,先通过新夜市对周边交通、居民、商户的影响分析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再通过夜市搬迁前后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者满意度分析夜市内部环境的改善情况。在社会效应方面,考虑这一举措在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权益、满足消费需求、促进政府转型以及维护传统文化多样性等方面是否做出一定贡献。最终综合这三方面效应评价,推断出洪楼夜市的异地正规化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针对洪楼夜市异地正规化的效应评价,从夜市的异地正规化选址、布局、管理三个方面总结其成功经验及教训。在异地正规化选址方面,首先提出要考虑周边人群需求度,如进行就近迁置、适应周边低收入消费需求以及弥补区域商业设施的不足;其次提出要寻求选址地点交通的适度可达性,兼顾降低交通影响和提高道路通达性,并考虑不同出行方式消费者的出行可达性;然后提出要从降低摊贩出行的交通及租金成本来控制摊贩的经营成本。在异地正规化布局方面,首先提倡小尺度的集中紧凑布局方式,在节约城市空间的同时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其次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遵循流动摊贩自发集聚时的布局规律;然后提出考虑摊位区位和类别不同产生的人流吸引力差异,在低人气区域设置活力吸聚点,提高夜市服务型业态比例,增强空间活力。在异地正规化管理方面,提倡政企联合的夜市治理模式,同时鼓励摊贩参与自身管理,实现多方参与主体的共赢。本文通过对济南洪楼夜市异地正规化这一具体案例的研究,检验了此种夜市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城市政府在治理一些严重影响城市生活品质的夜市时,文中总结的异地正规化选址、布局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对于决策者制定相关整治策略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