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活动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交际行为;二是对这种融入译者在内的三者交际行为的研究从语言的层面逐步转向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层面。但是这种趋向并不代表着翻译的语言层面被忽略,因为翻译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词汇是文学文本当中最小的语义单位,它最为灵活也最为直接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而“文化负载词”就是词汇当中独有的一类,它是迄今为止任何文学文本都不能回避的常见现象,也是翻译界一直关注的难点之一。因此,如何恰当地翻译这类词汇一直为译者所重视。《儒林外史》作为我国讽刺小说的典范,其中包含许多富含中国独特文化的词汇,这些词汇的范围涉及民俗,教育,宗教,社会文化等等,而杨宪益夫妇成功地翻译了这些词汇,这本著作被众多国外学者称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因此,本文选取《儒林外史》当中的部分文化负载词作为研究的对象,利用关联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被认为对“翻译”这一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心智过程有最强的解释力。同时,关联理论也受到了其他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在关联翻译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只会按照译语文化中的语言来代替原语,这使得翻译等同于“同化翻译”。因此,本文旨在用关联理论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并且运用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原则和策略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论述,发现关联翻译原则下的翻译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同化”只是众多方法当中的一种。首先,作者从认知的角度论述了文化负载词产生的原因。并且,从文化和语义的层面对《儒林外史》当中的部分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第一,翻译必须以最佳关联为准则,使读者花费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第二,翻译必须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相吻合。最后,作者用Gutt提出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这两大策略,分析归纳了这两大策略之下各自的翻译方法,并且利用关联理论的翻译原则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经过研究发现,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与文化缺省相关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人们对于关联理论的误读其实是对关联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认知语境”的误读,认知语境饱含两方面内容,对已有事物的假设和认识新的假设的能力。如果只关注前者,自然会认为目的语读者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译者只能按照他们固有的认知语境去翻译,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将关联翻译原则等同于“同化翻译”的原因。因此,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任何翻译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