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海地带盐渍化土地面积广阔,土壤含盐量高,植被难以生长,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利用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是最为持久有效的途径,选育与引种耐盐植物是修复滨海盐碱地的关键。植物的耐盐性不仅存在种间差异,也存在着明显的种内差异,而且在盐碱地改良效果上也存在差异。白榆具有抗盐碱的特性,是我国盐碱地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本文选取大田自然生境下5种4年生白榆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白榆品系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及其各器官(根、茎、叶)中Na+、K+、Ca2+、Mg2+分布特征和运移规律;研究不同白榆品系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等指标的差异及叶片和根系显微解剖结构特征的差异。运用隶属函数及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5个白榆品系的耐盐能力,结果表明:(1)白榆对滨海盐碱地具有改良作用,降低了土壤中盐离子含量,种植白榆后土壤中Na+含量较对照空地减少了50.4%66.1%,Cl﹣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空地;不同白榆品系下土壤中全盐量较对照减少了55.0%63.1%,降低幅度表现为30号>112号>105号>34号>5号,30、112号白榆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优于其他白榆品系。(2)盐胁迫环境下,白榆将Na+、K+、Ca2+、Mg2+优先积累到叶中,且叶中维持较高的K+/Na+、Ca2+/Na+、Mg2+/Na+值,不同白榆品系通过建立新的离子平衡以适应盐胁迫环境。白榆的离子吸收选择性系数均为SMg,Na<SCa,Na<SK,Na,白榆对Ca2+、Mg2+的吸收选择性小于对K+吸收选择性。不同白榆品系的种内差异导致其对Na+、K+、Ca2+、Mg2+吸收选择能力不同,5号白榆根系对Ca2+、Mg2+吸收性最强,30号白榆根系对K+的吸收性最强。(3)不同白榆品系叶片中各生理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盐胁迫环境下,白榆通过积累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和增加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来抵御盐害,进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提高自身的耐盐性。5号白榆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含量均最大;耐盐性弱的34号白榆叶片中SOD、POD、CAT活性最小。耐盐能力强的30、112号白榆SOD、POD、CAT活性较高。(4)白榆通过改变叶片和根系的解剖结构缓解盐胁迫环境中生理缺水对自身产生的影响,保证其在盐胁迫环境下正常生长,并提高白榆对盐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白榆品系的叶片和根系解剖结构存在差异性,112号白榆的根系和叶片解剖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白榆品系。(5)采用白榆离子含量、生理指标与解剖结构共47个指标,运用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5个白榆品系耐盐性顺序均为112号>30号>5号>105号>34号。5个白榆品系中112号的耐盐能力最强,适合作为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优先选择的白榆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