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动脉钙化小结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其血管内超声和近红外光谱仪表现的对照验证研究目的:冠脉钙化小结被认为是易损斑块之一,2-7%急性血栓事件与之有关。但至今尚未有钙化小结的血管内超声和近红外光谱仪影像特征方面的报道。本文观察钙化小结病理切片的血管内超声和近红外光谱仪的影像特征,以验证相应的影像学诊断依据,为进一步的体内研究做准备。方法:从18个尸检心脏组织中取出41支冠脉血管(13支为前降支,5支回旋支,23支右冠),切成856个病理切片,并对这些切片组织行血管内超声和近红外光谱仪检查。病理切片间距为2毫米,相对应部位的血管内超声和近红外光谱仪影像资料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285个病理切片经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有钙化迹象,其中17(6.0%)个为钙化小结,268个(94.0%)切片病理表现为非结节样的钙化。2个(11.8%)钙化小结为孤立性,剩余的15个(88.2%)临近区域存在非结节样钙化。钙化小结的血管内超声影像特征包括:1)明显凸出于管腔的内膜表面(钙化小结组94.1% ,非结节样钙化组9.7 % , p<0.001),2)靠近管腔侧的钙化呈现凸面向上的表现(钙化小结组100% ,非结节样钙化组16.0 %, p<0.001),3)管腔内膜表面不平整(钙化小结组64.7% ,而非结节样钙化组11.6%,p<0.001),及4)浅表钙化的表面不规则(钙化小结组88.2% ,非结节样钙化组19.0%, p<0.001)。钙化小结处相比最小管腔面积处,管腔面积稍大(6.2±2.4平方毫米对比4.3±1.6平方毫米, p<0.001),斑块负荷略低(57±6 %对比68±5 %, p<0.001)。近红外光谱仪检查显示钙化小结处相比邻近参考血管,斑块脂质核心含量较低。结论:钙化小结的血管内超声影像表现为特征性的不平整、凸出管腔的内膜表面,近红外光谱仪显示脂质含量少,这些影像学特征为进一步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冠脉钙化小结的发生率、分布特征、预测因子和临床转归研究目的:病理学研究认为冠脉钙化小结是冠脉急性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但钙化小结在体内的表现特性,包括发生率、分布特征、预测因子和临床转归至今未有报道,本文通过PROSPECT研究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和三年随访资料填补了此项空白。方法:697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67名女性,中位年龄为58.1岁)在成功完成急诊介入术后,行三支冠脉血管的灰阶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检查,检查范围是血管近中段6-8厘米。此为前瞻性、多中心的国际大型临床研究。根据钙化小结的病理学验证研究结果,血管内超声的钙化小结识别标准为表面不规则、凸出于管腔的钙化团块。研究的平均随访年限为三年。结果:共有623名患者的1573根冠脉血管的血管内超声影像符合分析要求,其中共在185名患者的250根冠脉血管中发现共计314个钙化小结,因而,钙化小结的血管水平发生率为17%,患者水平发生率为30%。共有48根血管内发现2个以上钙化小结,血管水平的多个钙化小结发生率为3%;76名患者有多个钙化小结存在,患者水平多个钙化小结发生率为12%。钙化小结的分布规律为85%左前降支钙化小结和86%回旋支钙化小结位于开口后4厘米范围内,而右冠钙化小结均匀分布于血管全长,远端略多。钙化小结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非钙化小结组,斑块负荷较高,厚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多于非钙化小结组,但三年随访钙化小结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不高于非钙化小结组。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非罪犯钙化小结发生率远高于以往的报道,其在冠脉血管的分布特征与其他易损斑块相似,主要位于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近端和右冠全程,但三年期随访资料提示其存在并未导致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