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前期研究中,肝区经穴红外特异性表现及其与肝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内在联系,探讨肾经步廊穴经穴特异性反映特定病症的生物医学基础。依据《针灸甲乙经》中“步廊,……足少阴脉气所发……”的相关论述,结合传统中医“肝肾同源,精血互生”的理论基础,联系肝脏局部解剖结构,将病理组织学与解剖形态学相结合;采用临床公认的成熟检测技术(多普勒超声),创新性地采取了低频超声定点垂直探测的方法进行穴位研究。针对肝区局部的经穴特异性表现,研究影响经穴功能状态的穴位下脏腑组织结构检出率改变;阐明穴位敏化效应的生物医学基础,综合分析临床经穴效应反映病症的特殊作用,为中医“肝肾同源”理论补充了相关科学证据。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本溪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的127例住院患者(71例肺结核患者、35例肝硬化患者、21例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募集既往无肝病史及结核病史的健康志愿者者45例为健康对照组(门诊检查无临床症状或体征,病理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学正常)。运用美国生产的GE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低频超声定点垂直探测技术对比不同病理状态受试者与健康志愿者(共172例)在肝区红外敏感经穴(步廊穴)下深层所对应的肝脏解剖组织结构分类检出率变化。同时采集受试者第一肝门处门静脉分叉前1cm位置门静脉主干血管内径(DPV)、平均血流速度(VPV)数据,记录并根据公式(CI=л×(D/2)2/v)计算得出受试者门静脉充血指数(CI)。依据受试者肝脏受损害的不同病理机制进行资料层面分层分组。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受试者肝内血液动力学数据变化以及肾经步廊穴下组织形态改变。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无序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属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数据用非参数检验。统计检验结果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比较:血液动力学参数统计结果显示:肝内疾病组(肝硬化组、脂肪肝组)CI均>0.08,达到门静脉高压的判断标准,肺结核组和健康组CI均<0.08。无临床判断意义。肝内疾病组的DPV、CI均值升高,VPV均值降低,与健康组、肺结核组组建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肺结核组与健康组对比,DPV、CI均值升高,VPV均值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处于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肝脏具有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改变。2.步廊穴下组织形态学统计比较疾病组(肺结核组、肝硬化组、脂肪肝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门静脉矢状部检出率增多;肺气检出率降低,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矢状部及门静脉左右分叉检出率升高。肺结核组门静脉左右分叉检出率较肝硬化组及脂肪肝组增多(P<0.05)。提示疾病组与健康组,肺结核组与肝内病变组相比均体现出不同的肝内组织结构形态变化。3不同门静脉淤血状态下门静脉矢状部检出率统计比较不同病理状态下门静脉压正常组门静脉矢状部检出率组间对比:脂肪肝组>肺结核组>肝硬化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组与肺结核组门静脉高压组门静脉矢状部检出率较门静脉压正常组升高(P<0.05)。提示门静脉淤血的不同病理状态均会使步廊穴下组织结构产生相应改变。结论:1.不同病理状态下穴位深层解剖结构改变是导致穴位敏化现象的关键内在因素之一。2.肝脏的不同病理状态均能够导致肾经步廊穴下组织结构发生差异性改变。提示在肝内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由于门静脉压增高或肝脏形态产生位移,导致门静脉矢状部结构检出率增高。证实了肝脏在肝内或肝外疾病进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各种病理机制均可以通过经穴效应的不同外在表现来揭示,体现了中医学“肝肾同源,精血互生”的理论思想,为腧穴反映病症效应的科学性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