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非农产业已对农民工形成了刚性需求,农民工实现了职业上的非农转移,但制度身份及与之相关的公共福利却被排除在城市体系之外,这种现象为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带来了一系列阻力,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成为深度城市化的迫切需求。在影响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因素中,人力资本因素逐步突显,因此探讨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结合已有的研究,可发现农民工在其进城务工之前及积累了务工经验后的这段时期里始终保持着一个相对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导致收入难以提高,阻碍市民化进程的实现,因此提出农民工存在人力资本的贫困循环这一现象的假设,并且尝试探讨其形成的机制。
首先,在理论上解释人力资本贫困循环的形成:农民工缺乏收入和财产,难以投资人力资本,于是一直保持低水平的人力资本从而一直保持低水平的收入,这个低水平的收入不足以负担城市定居的成本,难以实现市民化。
接着,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验证人力资本的贫困循环假设的存在,具体体现为:(1)务工初期,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相比处于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即存在人力资本的贫困。(2)农民工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制造业),从事进入门槛低、职业技能要求低、体力和敏捷度要求高的工种,在企业中担任较低职位,造成务工经验不利于职业技能的积累和提升,其向技能要求高的工种和高职位流动更为困难。(3)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比例少、社会保险参与比例少,即其得到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少。另外,农民工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比例少于城镇居民,即农民工自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比例也较少。(4)在有了务工经验以后,农民工目前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蓝领工种和较低职位,收入在务工期间的增长率较低、处于较低的收入水平,说明农民工目前的人力资本水平同样处于“贫困”状态。农民工存在人力资本贫困循环的假设得以验证。(5)没有达到实现市民化能力的农民工对应着相对较低的教育水平、职业培训比例、职业技能证书获得和社会保险参与,说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阻碍着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然后,利用Mincer方程,建立计量模型,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人力资本形成的机制。结论为:(1)对于不同的人力资本水平教育带来的收益不同,教育对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贡献更小,对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贡献更大,对农民工贡献更小,对城镇居民贡献更大;(2)代表务工经验的务工年限作用不显著,可以解释由于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多为进入门槛低、技术要求低的工种,工作本身不利于职业技能的提高;(3)务工期间对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没有发挥作用,自主投资变量虽然显著但是实际上进行自主投资的农民工比例很少。这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农民工人力资本的贫困循环。
最后,针对所得结论,提出三个政策建议:第一,加大对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均等化;第二,建立针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体系;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