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河北省养殖冷水鱼类的寄生虫病进行了初步调查,旨在摸清主要冷水鱼类的不同寄生虫病的病原种类、危害和并发症状、流行特点等,为养殖冷水鱼寄生虫病的的诊断、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调查过程中新发现的鲟鱼的两种寄生虫病——白点病和钩介幼虫病的病原、流行情况及药物防治效果做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河北省养殖冷水鱼类寄生虫病的调查,初步发现寄生虫病7种。其中,寄生原生动物有五种,占所发现的寄生虫种类的71%左右,说明原虫寄生是危害养殖冷水鱼健康和安全的主要寄生虫类型。五种原生动物中以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liis)的感染范围最广,在接受调查的各养殖场养殖的冷水鱼种中均有发现。发现寄生吸虫类一种,淡水瓣鳃类钩介幼虫一种,未见绦虫和寄生甲壳动物等大型寄生虫。2.鲟鱼是目前养殖数量最多、最广的冷水鱼类之一,也是对不同寄生虫种类感染最多的一种寄主鱼,7种寄生虫在鲟鱼体上都有发现。其中钩介幼虫病和一种微孢子虫(Microsporidium)引起的白点病是鲟鱼新发现的两种寄生虫病。3.调查发现,冷水鱼类寄生虫病发生的季节性特点不明显,但一般发生在5~9月份养殖水温相对较高的季节。与养殖的普通广温性鱼类相比,冷水性鱼类感染的寄生虫种类很少。冷水鱼的寄生虫病主要对仔鱼和稚鱼期的苗种危害严重,且多并发感染适宜低温生活的水霉病而死;所以寄生虫病是诱发冷水鱼类水霉病的主要因素之一。4.对鲟鱼钩介幼虫病的研究证实,病原为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鲟鱼的鳃、须和口的周围,可破坏鲟鱼用须探测食物的功能,造成饥饿;同时,导致鳃肿大、出血、粘液增多而窒息死亡。因为冷水鱼养殖的水温较低,所以钩介幼虫病的发病季节比其它广温性鱼类的晚,但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5.通过对鲟鱼白点病的病原观察研究,初步认为该寄生原虫属于一种微孢子虫,其孢子形态呈圆球形,与鲈肤孢虫(Democystidium percae)的孢子相似,但二者包囊的形态有所不同。该病的季节性不明显,全年不同季节的鲟鱼苗种都可染病,可造成体长20cm以下的鲟鱼仔鱼和稚鱼的大批死亡。鲟鱼幼苗容易感染白点病的原因可能与仔鱼、稚鱼的皮肤免疫能力低下,食用的人工配合饲料的营养不够全面等有一定关系。6.选择五种常用水产消毒、杀虫药物对微孢子虫引起的鲟鱼白点病的防治实验证明,用200ppm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30分钟的药浴,能使患病鲟鱼苗的成活率高达58%左右;药效最好;2ppm的聚维酮碘和0.1%的食盐药浴对白点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成活率达40%以上,仅供养殖生产中参考。本文仅对河北省主要养殖冷水鱼类的寄生虫病做了初步调查和研究。今后应对所发现的鲟鱼白点病的病原——微孢子虫的准确种类名称进行生物学分类鉴定;并深入开展鲟鱼白点病的发生机制和更有效的防治试验研究,以保障和促进我国冷水鱼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