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取了辽宁省凤城市的“满族荷包”作为田野个案,尝试描述一位近耄耋之年的老翁,在如今荷包早已经淡出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耗时20年创造出了“满族荷包”,并使之发展成为了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商品和地方民族文化代表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进而呈现出在创造、发展“满族荷包”的行为背后被研究者的情感和体验;并探讨“满族荷包”商品化与去商品化的过程。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序论,首先交代了本研究的缘起,并提出笔者所关注的问题;然后在现有研究回顾中,根据研究取向,对艺术人类学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三,交代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介绍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书写方式,并对其进行反思;最后,笔者概括性地介绍了什么是荷包,荷包的历史,满族荷包的起源与历史,荷包的现状。第二章讲述了本论文的被研究者如何会选择荷包作为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他如何努力研究、制造“满族荷包”的过程。在本章中,被研究者出于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好奇而开启了研制荷包之旅,在研究中他又被清代荷包所表现出的美所打动,进而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并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致力于区别“满族荷包”与其他民族的荷包,将“满族荷包”在做工、材质、图案意涵等各方面推崇至一个高于其他民族荷包的地位上,并以此作为鞭策自己提高荷包质量的动力。第三章讲述了被研究者在研制“满族荷包”成功后为寻求他人的“认可”而将“满族荷包”投放到市场中。在这一过程中,“满族荷包”面临着商品化带来的对“满族荷包”的满族性的消解,而被研究者也努力通过对“满族荷包”外观、用途的调整以及商品信息的有效传达,一方面适应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维护“满族荷包”的满族性。第四章中随着经济活动的深入,政府相关部门也“顺其自然”地参与到了“满族荷包”的扶持与宣传中,在政府与个人的互动中,“满族荷包”在原有旅游商品的身份之外,又被塑造成为了地方民族文化代表的特色工艺品。而“满族荷包”的创造者也因受到了来自政府的支持而加强了其保护、传播满族文化的责任感,更为“满族荷包”的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机遇。第五章的结论中,首先,笔者由该个案所表现出的民族民间艺人的情感入手,提出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被研究者的情感的体验以及理解被研究者行为背后的意义,进而由被研究者的情感与实践引申出对现代社会人文主义的讨论。第二,依据本个案,笔者对历史中的清代荷包至现在的“满族荷包”中荷包的社会生命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尝试对人与物之问的关系、商品化与去商品化进行一些讨论。最后,我基于本案例试图对当今社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提出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