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在此背景下,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研发经费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是逐年增长的研发投入是否能带来同比例的产出增长,即是否能保证企业的研发效率,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对企业研发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的研发活动因其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专业技术强以及过程的高度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其具有较高的风险。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在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企业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更是专门提到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研发活动全过程中的控制手段。而研发活动的上述特征也为管理层利用研发活动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建立权力制约机制、完整记录决策过程、及时准确传递信息等来有效监督管理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对于盈余管理在内部控制与企业研发效率之间的这种中介传导机制到底存在与否,目前鲜有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因此,本文将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以及研发效率放在同一个逻辑链条中进行考虑,并针对盈余管理的不同方式展开研究。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以及研发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合理的指标衡量相关变量,运用模型估计得出上市公司的研发效率,然后构建模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以此来探讨内部控制与企业研发效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法对三种盈余管理方式在内部控制与企业研发效率之间的中介传导效应进行了检验。进一步地,用检验法对盈余管理的中介效应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对其研发效率有正向影响。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研发效率的提高。其次,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在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研发效率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且真实盈余管理的部分中介效应更强,高的内部控制质量抑制了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而这两种盈余管理程度的降低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但是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中介效应并不存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程度之间以及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研发效率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首先,企业应当在建立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研发活动的内部控制并提高其执行效果,对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形成有效约束,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其次,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充当好“倡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执行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有效监督,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其在提高研发效率、促进效率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的作用。
企业的研发活动因其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专业技术强以及过程的高度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其具有较高的风险。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在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企业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更是专门提到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研发活动全过程中的控制手段。而研发活动的上述特征也为管理层利用研发活动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建立权力制约机制、完整记录决策过程、及时准确传递信息等来有效监督管理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对于盈余管理在内部控制与企业研发效率之间的这种中介传导机制到底存在与否,目前鲜有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因此,本文将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以及研发效率放在同一个逻辑链条中进行考虑,并针对盈余管理的不同方式展开研究。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以及研发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合理的指标衡量相关变量,运用模型估计得出上市公司的研发效率,然后构建模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以此来探讨内部控制与企业研发效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法对三种盈余管理方式在内部控制与企业研发效率之间的中介传导效应进行了检验。进一步地,用检验法对盈余管理的中介效应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对其研发效率有正向影响。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研发效率的提高。其次,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在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研发效率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且真实盈余管理的部分中介效应更强,高的内部控制质量抑制了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而这两种盈余管理程度的降低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但是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中介效应并不存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程度之间以及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研发效率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首先,企业应当在建立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研发活动的内部控制并提高其执行效果,对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形成有效约束,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其次,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充当好“倡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执行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有效监督,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其在提高研发效率、促进效率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