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问题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是本世纪初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具体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深入推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创新的客观要求。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主体性及主体性缺失等问题,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的构建,还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选题的研究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因此需要多种方法。除了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基本方法外,在论文写作中主要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本文由引言、正文、后记、致谢、参考文献等五大部分构成,其中,正文包括四小部分:第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相关概念阐释:从分析主体、主体性两个基本概念切入,重点厘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与主体性、主体性缺失等概念,为下一步研究做好铺垫。第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研究的意义:运用微观、宏观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从三个层面阐明该选题研究的意义,其一,有利于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地位;其二,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其三,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该部分是本文最难驾驭的,也是试图出新的内容。首先通过借鉴国内相关研究的数据,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的具体表现概括为:主体性认识有误,导致主体性功能不到位;专业自主性不足,致使教育效能低下;职业倦怠气息弥漫,调动主观能动性困难;创造性匮乏,教学活动难有生气等,而后重点从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剖析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的原因,为后文提出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的策略提供内在依据。第四部分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主体性的主要策略:这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和主要创新点。该部分针对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缺失的内、外两方面的原因,重点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较为系统的策略方案:在教育理念上,倡导多元交互主体观,确保教师主体功能到位;在教师个人素质方面,强调增强教师专业自主性,提高教育能力;通过运用合力,提高教师职业使命感;通过学校的激励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搭建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