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推拿手法作用于脑卒中后偏瘫下肢肢体所产生的肌电效应,建立推拿手法治疗肢体偏瘫康复实效性的客观评价指标,筛选出对肢体偏瘫康复行之有效的推拿手法,从而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择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0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法组、拍法组、揉法组、搓法组、抖法组、按法组,每组20例,以每组偏瘫侧做为观察组,健侧肢体为正常对照组,每组以高年资推拿治疗师对患者双下肢同一部位股直肌分别实施?、拍、揉、搓、抖、按六种手法,每种手法持续实施至少3分钟,待信号稳定后,维持3~5s左右,采集数据。结果:1、操作前患者健-患侧静息电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推拿手法对脑卒中肢体肌电信号的影响(1)患侧间比较:①iEMG值:6组间i EMG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 EMG值最高的是拍法组,i EMG值由高到低依次是:拍法组>搓法组>抖法组>?法组>揉法组>按法组;②RMS值:6组间RM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S值最高的是拍法,RMS值由高到低依次是:拍法组>搓法组>抖法组>揉法组>?法组>按法组;③MF值:6组间M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值最高的是按法,MF值由高到低依次是:按法组>?法组>揉法组>拍法组>抖法组>搓法组。(2)健侧间比较:①i EMG值:6组间i EMG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患侧类似,i EMG值最高的是拍法,i EMG值由高到低依次是:拍法组>搓法组>抖法组>揉法组>?法组>按法组;②RMS值:6种手法间RM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S值最高的是拍法,RMS值由高到低依次是:拍法组>搓法组>抖法组>?法组>揉法组>按法组;③MF值:6种手法间M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值最高的是按法,MF值由高到低依次是:按法组>揉法组>?法组>抖法组>拍法组>搓法组。(3)健、患侧之间比较:①i EMG值:拍法组、揉法组患侧比健侧i EMG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RMS值:拍法组患侧比健侧RMS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F值:?法组、拍法组、搓法组患侧MF值比健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的推拿手法对脑卒中偏瘫侧的肌电信号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提示在一定强度负荷下推拿手法能够刺激神经肌肉兴奋和募集运动单位的数量,增加肌肉放电总量;2、拍法对施术部位肌肉产生的肌电值明显增高,能够提高肌肉的兴奋水平;3、对偏瘫患者分期实施不同的手法,从而达到异化或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临床整体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