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硬段含量聚氨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x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聚碳酸酯型聚氨酯(PCU)医用材料以其优异的机械性能、耐水解性和卓越的生物相容性逐渐成为高分子医用材料研究的新方向。本论文以环已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12MDI)和扩链剂1,4-丁二醇(BDO)为刚性硬段,聚碳酸酯二醇(PCDL)为柔性软段,通过溶液预聚法合成了三组硬段含量不同的(摩尔比分别为20%、25%、30%)PCU弹性体薄膜材料。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表面,在合成的PCU分子结构中成功地结合上了氨基甲酸酯基团。利用水接触角测量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电镜(SEM)对制备的薄膜材料表面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表面均平整光滑。材料表面湿润性测试表明PCU表面具有疏水性。为研究PCU薄膜硬段含量摩尔比与生物相容性的关系,本课题对制备的三组薄膜材料进行了初步地生物学评价实验。经大鼠皮下植入和体外水解稳定性实验后,PCU薄膜材料力学性能和材料表面结构SEM照片的对比发现,三组聚氨酯薄膜材料总体上表现稳定,机械性能和表面结构均未发生较大程度地变化。但两两对比的差异性显示,随着硬段含量的升高,PCU薄膜的体外水解稳定性越好。另外,PCU材料大鼠皮下植入部位周围组织经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发现,三组材料在第1w时均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反应,但硬段含量摩尔比为25%的PCU材料引起了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最小,且在第2w时炎症细胞的数量明显较少,还观察到有少量新生血管的再生,表现出了明显的炎症消退趋势,说明此组PCU薄膜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较好。聚氨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生物评价内容,比照相关国标推荐的方法,评价了3组PCU材料的体外溶血性能,结果显示3组PCU材料的溶血率均小于5%,符合国家标准。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利用考马氏亮蓝法绘制标准曲线测定PCU材料表面蛋白质的吸附量;将富血小板血浆(PRP)与材料共同孵育后,在SEM下观察血小板的黏附数目和形态变化;三组PCU材料表面动态凝血时间判断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激活程度;结果均表明,硬段含量为25%的PCU薄膜材料表面蛋白吸附量和血小板黏附数目均比其它两组材料少,且到达凝血终止点的时间短。因此可以判定,硬段含量摩尔比为25%的PCU薄膜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将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分别于不同含量PCU薄膜材料的浸提液中培养后,利用MTT比色法评价PCU薄膜材料的细胞毒性的影响;将PCU材料置于细胞培养液中与细胞共培养,观察L929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细胞毒性分别为1级和2级,且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未出现明显的形变现象。可初步判定3组材料中,硬段含量摩尔比为25%和30%的两组PCU薄膜材料具有较优良的细胞相容性。
其他文献
<正>"无俚头"也可以是创意的起点。PPGROUP首席设计师余凌儿(Leah),为iGoogle所设计的艺术家主题背景,虽然图样简单色彩鲜明,但天马行空的联想,让人有点似懂非懂的指涉,这就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石韦,庐山石韦和毡毛石韦不同浸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明确了三种石韦的主要化学成分在不同浸出物的分布情况,本实验稳定可靠,简单可行
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和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是植物光合膜尤其是类囊体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在维持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方面起关键作用。单半乳糖甘
《云笈七籖》号称“小道藏”,是北宋张君房编纂的一部最大的道教类书,囊括了《大宋天宫宝藏》的菁华。《云笈七籖》中收录了很多有关天文学思想的文献,有不少还蕴含着现代科学的
明朝的國都,本來是由太祖朱元璋建在南京的。誰知他死後,四兒子燕王朱棣奪位登極,就把國都遷到北京來了。今天史學家談起此事,都說是適應了當時全國統一形勢之需;北京人更是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盆腔包块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行经阴道或经腹常规超声发现盆腔包块的患
故障诊断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对系统进行故障定位,判断出系统发生故障的原因和部位。故障树是由事件符号、逻辑门符号和转移符号构成的一种倒立树状的逻辑关系图,是当前故
<正> 穴位在手背侧,小指和无名指歧骨间,手指稍屈取之。用强刺激手法,留针一小时,中间捣针三、四次,重者用透天凉手法,效果更佳。得病一、二日针之佳,溃脓则仅能缓解症状。 [
<正>云计算是计算机信息领域近年以来兴起的技术革新,该技术融合网络计算、效用计算以及负载均衡等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将多个低成本计算实体耦合成一个具有较强计
中职学校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提高了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对传统的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冲击,探索发展教育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