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行政管理工作、业务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工作以及各类组织中的劳动保障管理工作。 本文认为,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建设,是我国社会保障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工作质量及效率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将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因此,随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成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上个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纷纷采取了“职业化”的措施,为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大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劳动力。而就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职业化也是有效提高社会保障管理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很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职业化的措施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力贯彻。 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及市场对专业化劳动力的需求的必然结果,它是一个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同时还是组织获得高水平人力资本的重要保障。通过职业化管理,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根本保证,实现了由社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职业能力,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工作还没有真正成为一项职业,职业化程度也很低,主要表现在未建立起职业资格制度、职业缺乏高度的自主性、完善的职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专业教育和研究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不仅如此,在许多组织中,社会保障管理工作者实际上都是散布于多个部门,他们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并没有被很好地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而且管理相对薄弱。相应地,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归属不清,其职责地位的确定与职业生涯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一直都是难题,职业发展通道非常狭窄。而按照“职业化”的思想,社会保障管理工作人员被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来看待和管理,从而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文探索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工作职业化问题,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职业化措施促进对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人才素质,使其发挥出最大效能,更好地为管理工作服务;同时,也希望通过职业化管理,从多方面促进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社会保障管理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本文主要的创新是在对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现状及发展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对社会保障管理工作进行“职业化”管理的做法可以为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且认为我国开展社会保障管理工作职业化建设,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职业化模式,应该结合本国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职业化之路。论文还就职业化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建议。其中包括: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职业资格、行为规范以及职业自治等问题。 本文认为,职业化主要应该包括社会以及各类组织两个层面的工作: 社会层面的职业化是指由管理部门对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职业进行宏观管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健康发展。其核心是强调职业资格,要求从业者不仅在行为上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同时还必须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工作能力,具备胜任该职业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而组织层面的职业化则意味着在社会对职业的宏观管理的基础上,针对组织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对相关职业者实行规范化管理,使其在相应岗位上的行为充分表现出专业化规范化特征,并能够符合组织的具体期望标准。其核心是研究胜任特征模型和制定工作行为标准,即通过研究组织内部各类职位的胜任特征,以此作为对相应职位的招聘、挑选、培训、开发、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保证组织确实能够获得符合需要的人力资源;同时,将有关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具体的岗位、工作流程、工作质量要求等相结合,提炼出那些重要岗位所必须的行为规范,保证劳动者能够以专业化的行为从事,保证工作绩效和质量。 实现社会保障管理工作职业化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1.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和措施推动 2.严格规定和考察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 3.对社会保障管理工作者进行规范化管理 4.完善社会保障专业教育和研究工作 总之,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对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是一类非常有意义的职业,对之进行职业化管理,是社会和行业发展所必需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工作正处于迈入新阶段——职业化的关键时期,及时地完成这类工作向科学化和专业化方向的转变,成为当前这一职业管理的重要任务。这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还有赖于社会管理部门及各类组织、各类社会保障管理工作人员及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此愿以此文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专业人士的研究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