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骨骼肌胰岛素响应性LncRNA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boy8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类具有特殊的葡萄糖调控机制和较强的胰岛素耐受性,不同品种的鸡胰岛素耐受性不同,乌鸡的胰岛素耐受性要高于肉鸡。骨骼肌是胰岛素敏感组织之一,在调节葡萄糖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对鸡胰岛素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胸肌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旨在探索鸡胸肌组织中胰岛素响应性lncRNA的表达变化和功能预测。同时对关键差异表达lncRNA进行功能的初步研究,进行候选lncRNA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特性分析。构建鸡成肌细胞增殖分化模型,运用生物学方法研究了候选lncRNA在成肌细胞增殖分化和糖代谢中的表达调控。
  研究一:鸡骨骼肌胰岛素响应性lncRNA的筛选与鉴定
  为了筛选和鉴定不同品种鸡骨骼肌中胰岛素响应性lncRNA,本试验以肉鸡胰岛素/PBS处理后15min(RI15 vs.RP15)和120min(RI120vs.RP120)、乌鸡胰岛素/PBS处理后120min(WI120 vs.WP120)的胸肌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鸡胸肌组织胰岛素响应性lncRNA分子调控网络,并对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①本研究构建了鸡胸肌组织18个lncRNA文库,经过筛选与鉴定,共获得12167个候选lncRNA转录本,RI15vs.RP15共有23个上调和18个下调的差异表达lncRNAs,RI120vs.RP120相比,共有48个上调27个下调的差异表达lncRNAs,WI120vs.WP120共有41个上调18个下调的差异表达lncRNAs。②共构建1280对lncRNAs(n=158)和mRNAs(n=977)组成的lncRNA-mRNA顺式调控网络,该网络揭示了许多与胰岛素信号传导相关的信号分子包括PIK3R1、IGF1、IRS1等基因。③对差异lncRNA-mRNA网络互作中lncRNA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骨骼肌胰岛素响应性lncRNA靶基因富集结果主要包括FOXO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等通路。
  研究二:长链非编码RNALnc006137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索胰岛素响应性lncRNA的表达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木试验从高通量测序数据中挑选出Lnc006137进行相关研究,运用普通PCR进行Lnc006137扩增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技术检测Lnc006137在乌鸡E10、E19、D21、D49四个发育时期的表达规律,以及胰岛素处理、葡萄糖处理、丙酮酸处理、30%能量限饲和禁食对Lnc006137在优势表达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①Lnc006137扩增测序共得到1199bp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Lnc006137位于26号染色体反义链,不具备编码潜能。功能分析结果显示,Lnc006137的靶基因主要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氨基酸的代谢等生物学过程有关,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富集在FOXO信号通路,细胞周期等通路。②时空表达分析结果显示,Lnc006137主要在胚胎期的骨骼肌和肝脏中高度表达,其中在E19时期的胴肌中表达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1)。③胰岛素处理后120和240min、葡萄糖处理后10min、丙酮酸钠处理后60min均可以极显著增加Lnc006137的表达量(P<0.01)。Lnc006137的表达与血糖的相关性分析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30%能量限饲可以降低Lnc006137的表达量(P<0.05),禁食对Lnc006137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为深入探索鸡lncRNA的生理功能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研究三:长链非编码RNALnc006137对鸡原代成肌细胞增殖分化和糖代谢的影响
  本试验旨在探索Lnc006137对鸡成肌细胞增殖分化和糖代谢的影响。以鸡成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qRT-PCR技术检测Lnc006137在增殖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规律,运用RNA干扰技术,分析Lnc006137对成肌细胞增殖分化和糖代谢的生物学效应。结果显示:①Lnc006137在增殖期和分化期表达存在差异,在分化期表达量高于增殖期(P<0.01),且在分化后第一天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分化后其他时期(P<0.01)。②干扰Lnc006137后,细胞增殖标志基因CDK2、PCNA和CyclinD显著增加(P<0.01),细胞分化标志基因MYOG和MYHC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细胞凋亡基因TP53显著降低,CCK-8结果显示,干扰Lnc006137后,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增加(P<0.01),综合分析表明Lnc006137可以抑制成肌细胞的增殖,促进成肌细胞的分化。③干扰Lnc006137可降低糖异生基因GS的表达量,增加糖酵解基因HK2的表达量,说明Lnc006137可以改变鸡成肌细胞糖代谢过程。
其他文献
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植物与部分微生物建立了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一种最广泛的共生关系就是植物根系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互作形成丛枝菌根。除此之外,植物根内还包含大量的内生真菌,帮助植物抵抗逆境。这些有益菌具有生物药肥双重作用,它们的利用对于减少化学药肥用量、保护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AM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是由信号交流起始的,相比于AM真菌共
学位
由软腐病原细菌Dickeya dadantii引起的甘薯茎腐病最近在中国主要的甘薯种植区爆发,急需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目前还缺乏对软腐细菌有抗性的甘薯品种。一些抗生素能有效防控细菌病害,但由于可能选择耐药的人或动物病原菌的风险,已丌再允许在田间大规模使用。因此,人们对抗植物病害的替代方法的需求丌断增加。用拮抗微生物对抗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得以加速。此外,由尖端纳米技术制成的新型纳米农药已成为有前途
学位
寄生蜂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是最为多样的带毒生物群,据估算全球种类在15万到60万之间。与通常的捕食和防御动物的毒液不同,雌性寄生蜂利用毒液控制其他节肢动物的新陈代谢、发育和行为,以利于自身的后代繁衍(Mrinalini and Werren,2017)。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害虫天敌,极具生防价值。依据寄生策略不同,将寄生蜂分为内寄生蜂和外寄生蜂两类。在寄主的血腔产卵的为内寄生蜂,在
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iae是一种蝇类蛹期的单寄生外寄生蜂,其寄主包括果蝇科Drosophilidae、花蝇科Anthomyiidae、丽蝇科Calliphoridae、家蝇科Muscidae、麻蝇科Sarcophagidae、寄蝇科Tachinidae和实蝇科Tephritidae等。该蜂是蝇类的重要生物防治物,目前在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的
学位
番茄黄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属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是一类单链环状DNA病毒。该类病毒主要由烟粉虱(Bemisiatabaci)以持久循环型方式传播,可造成包括番茄、烟草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在全球范围内危害严重。  烟粉虱通过刺吸植物韧皮部汁液从感染TYLCV的
Ap2是一种异四聚体网格蛋白接头复合物,在囊泡形成及识别其运载物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壁完整性(Cell wall integrity,CWI)通路是控制真菌生长发育、致病和适应环境胁迫的重要途径。迄今为止,在植物病原真菌中Ap2复合体和CWI之间的关系尚未研究。本团队前期解析了禾谷镰刀菌中CWI信号途径的功能。为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FgAp2复合体与CWI信号途径之间的关系。根据酿酒酵母中
白蚁及其共生微生物协同降解富含木质纤维素的植物细胞壁的机理一直被世界各国科学家关注。与低等食木白蚁的主要消化场所——后肠苛刻的厌氧环境相比,培菌白蚁在对木质纤维素材料进行初步消化后能借助其外共生系统——“菌圃”在非厌氧环境下对丰富种类的木质纤维素材料进行流式处理。培菌白蚁大部分都能取食木头以及干草。但部分种类具有特定的取食偏好。本论文以中国常见的两种具有不同取食偏好的培菌白蚁:黑翅土白蚁Odont
学位
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潜在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柑橘采后储运与销售阶段易发生多种真菌病害。指状青霉(绿霉)、意大利青霉(青霉)和皮落青霉引发柑橘腐烂,导致采后损失严重,是制约柑橘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原真菌。与青绿霉相比,皮落青霉宿主广泛,除柑橘外还感染多种瓜果和食品加工原料,危害更广。甾醇去甲基化酶抑制剂(DMI)类化学药物如咪鲜胺广泛用于真菌病害防控,但是抗药菌株频繁出现,药效逐渐下降。皮落青
学位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设施蔬菜上的重要害虫。近十多年来,烟粉虱在江苏各地普遍发生,特别是设施蔬菜上发生为害严重,局部田块出现绝收,给蔬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辣椒是江苏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近几年辣椒烟粉虱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设施辣椒上最主要的害虫,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茉莉酸甲酯(MeJ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目前MeJA在植物生理、植物
学位
该论文通过对非洲山毛豆SC-CO萃取中影响萃取效果的工艺条件的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果:1、该论文中所采用的萃取效果评价方法适宜于非洲山毛豆中鱼藤酮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2、通过对原料粒度对萃取效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SC-CO萃取非洲山毛豆复叶中的鱼藤酮,原料粉碎成30日粒度叶粉萃取的效果较好;3、通过对萃取方式与萃取效果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SC-CO萃取非洲山毛豆中鱼藤酮应采用先静态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