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全球变暖危机日益加剧,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面临着巨大的CO2减排压力。基于此,国家明确提出了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着力发展新型高效的碳减排技术、构建低碳经济。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能够有效固定工业源尾气内的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实现“净”零目标的关键一环。其中,基于Li4SiO4吸附剂的高温CO2捕集技术更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背景。但目前其实际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球变暖危机日益加剧,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面临着巨大的CO2减排压力。基于此,国家明确提出了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着力发展新型高效的碳减排技术、构建低碳经济。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能够有效固定工业源尾气内的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实现“净”零目标的关键一环。其中,基于Li4SiO4吸附剂的高温CO2捕集技术更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背景。但目前其实际应用仍存在两大关键性问题:一是吸附剂在实际烟气条件下的脱碳性能较差(通常不高于0.1 g/g),转化率低;二是粉末吸附剂在实际流化系统中极易发生磨损淘析损失。针对如上问题,本文从高性能吸附剂的制备、改性、成型等多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及机理揭示,最终目标是获得适用于实际流化系统的高性能成型Li4SiO4基吸附剂颗粒,推动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在提升性能方面,首先,采用天然矿物硅灰石作硅源合成了低成本、较高性能的Li4SiO4基吸附剂,并着重探究了其中钙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脱碳性能的作用机理与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硅灰石能合成含Ca O的Li4SiO4基吸附剂,该吸附剂在550℃、等温吸附30 min条件下吸附性能达0.167 g/g;原位XRD深入探究表明,该吸附剂在CO2吸附过程中会发生Li-Ca-CO2交互反应(Li4SiO4+Ca O+CO2→Li2Ca SiO4+Li2CO3),有益于提升初始吸附阶段的吸附速率及性能;但由于吸附剂内含钙物质的烧结团聚,吸附剂在50次循环过程中性能会由0.175 g/g逐渐衰减至0.13 g/g;最终通过经济性分析证实,利用硅灰石作硅源合成吸附剂能够减少近33%的原材料总成本;上述结论表明了硅灰石作为未来替代硅源合成低成本、较高性能Li4SiO4基CO2吸附剂的潜力。其次,基于St?ber反应提出了一种可定向调控合成具备优异吸附性能及超快吸附速率Li4SiO4基吸附剂微球的两相合成法,并深入研究了合成过程中煅烧温度的高低对于所得吸附剂性能的影响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600~900℃的煅烧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吸附剂脱碳性能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温度升高能提升所得吸附剂纯度却同时也会引发吸附剂颗粒烧结。在最佳合成煅烧温度600℃下定向合成的吸附剂具备最佳的表面形貌和孔隙结构,因此其脱碳性能在15 vol.%CO2气氛、600℃下仅吸附5 min即可达到约0.184 g/g,在10次吸脱附循环内能够稳定在0.160~0.193 g/g的较高水平。再者,提出了针对Li4SiO4吸附剂的有机酸-碳酸盐耦合改性法,并从实验表征以及动力学分析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了所涉及的主要改性机理。结果表明,两改性方法均能有效提升吸附剂脱碳性能:在20次循环内,丙酸改性可使转化率提升1.5倍,继续掺杂10 wt.%Na2CO3可进一步使转化率升至>85%的优异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改性方法作用机理各异:有机酸改性主要改性机理在于改善吸附剂的微观孔隙结构;而掺杂碳酸盐的改性机理则是形成液态共熔层,有效降低吸附中CO2分子的扩散阻力。在解决磨损淘析问题方面,提出了石墨床一步成型以及液氮-冷冻干燥一步成型两种新方案,并对两种方法的成型机理及颗粒性能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石墨床一步成型的成型机制是利用了石墨的疏水性以及浆液液滴的表面张力,所得吸附剂粒径2.5 mm左右。得益于煅烧过程中的分解造孔作用,颗粒脱碳性能在50次循环内最高可达0.22 g/g;得益于收缩现象,颗粒抗压强度达2.84 MPa,10000次旋转质量磨损14.23 wt.%,能够满足实际强度要求;液氮-冷冻干燥一步成型主要成型机制是利用了液氮速冻以及液滴冰球直接升华保留结构,该方法最大特点在于所得球形颗粒粒径及综合性能随液固比变化可调。液固比升高,所得颗粒粒径变小、表面微观结构逐渐密实无孔、脱碳性能降低而机械性能变强。所得成型吸附剂颗粒中,脱碳性能最高可达0.17 g/g,抗压强度最高可达14.14 MPa,10000次旋转质量磨损可低至5.26 wt.%。更进一步将钕掺杂改性耦合进石墨床一步成型法内,实现掺钕改性高性能球形Li4SiO4基吸附剂的一步制备,并深入研究了钕掺杂对吸附剂颗粒的改性机理。结果表明:得益于掺杂剂分解造孔、形成Nd2O3惰性抗烧结骨架及压缩Li4SiO4晶格产生缺陷三方面作用,钕掺杂成型吸附剂颗粒在20次吸脱附循环内平均性能较改性前颗粒脱碳性能有效提升0.04 g/g、Li4SiO4转化率达64.12%,且循环稳定性也得到改善,使得耦合掺杂改性的石墨床一步成型法有应用在未来实际流化系统的潜能。
其他文献
高能束熔丝增材制造是大型复杂结构金属零件成形的关键技术,在航空航天重大装备制造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目前工艺研发主要依赖繁复的试错试验,周期长,成本高。基于数值仿真辅助工艺研发已成为重要研究方向。然而,由于高能束熔丝增材制造过程存在材料本构快速切换、跨尺度的建模难题,数值模拟面临重大挑战,国内外没有可实现熔丝堆积成形零件过程仿真的数学模型出现。为此,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本文开展高能束熔丝数
绝缘纸是决定变压器寿命的重要结构,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不断发生老化,老化不仅导致停电事故,还可能引发爆炸从而引起变压器油泄漏等污染。同时,过早更换变压器也会引起资源浪费。针对老化程度判断问题,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绝缘纸的热老化过程,研究了其中典型特征产物的检测技术与生成规律,并建立了绝缘纸老化预测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结论包括如下:(1)通过设计变压器绝缘纸热老化模拟装置,研究了绝缘纸热老化过程中纤
背景:丝素蛋白是一种从蚕丝中提取出来的天然大分子蛋白,由于其优越的机械性能、低免疫原性等特性,在骨再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将丝素蛋白分子制备成生物材料过程中最基本的步骤是将丝素蛋白分子内部的无规则卷曲构象转化为稳定的β折叠构象,使材料不溶于水,得以应用于生物实验。但是β构象转化的效率高度依赖于所采用的加工方法,不同的研究所使用的丝素蛋白膜的构象各不相同,目前并没有明确报道丝素蛋白的构象对于材料
机械装备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要素。由于机械装备工作环境复杂、且不断受到各种环境作用力影响,其容易发生部件损伤、健康劣化等问题,导致机械装备轻则发生异常,使用寿命缩减,重则出现故障,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随着机械装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通过对机械装备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快速准确地提取有用特征,可以提前感知装备异常状态,预估剩余使用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实时判
作为一种半光半物质的准粒子,激子极化激元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倍受关注。由于光子成分的存在,激子极化激元的有效质量极小,仅为自由电子质量的10–5倍。正是因为如此小的有效质量,激子极化激元可以在较为宽松的实验条件下表现出许多在其它体系难以观察到的量子效应,如室温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超流、涡旋等。此外,极小的有效质量使激子极化激元拥有非常大的德布罗意波相对较长(达到微米量级)。这一特性
研究目的: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是哌嗪类的衍生药物,它通过抑制线粒体β氧化过程中3-酮酰基辅酶A硫酯酶(3-ketoacyl Co A thiolase,3-KAT)活性,对缺血性心脏病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以往研究报道TMZ对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也具有保护作用,然而缺乏其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中
近年来,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使新能源发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众多的新能源中,风能由于储能丰富、对环境友好、可再生等优点极具发展潜力。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由有刷双馈电机和电力电子变流器构成的有刷双馈发电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电刷和滑环易磨损,维护成本高。而无刷双馈电机采用了特殊的绕组结构,省去了电刷和滑环,可进一步提升可靠性。因此,以无刷双馈电机为核心构建的无刷双馈发电系统在海上、偏远地区等环境恶劣
量子隧穿是量子力学里最基本的过程之一,它在众多科学技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扫描隧穿显微镜、隧道结、隧道场效应晶体管、隧穿二极管等。激光诱导的原子分子隧穿电离是强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之一,它是阿秒科学中许多超快过程的第一步。因此,原子分子强场隧穿电离动态过程的精确探测对理解强场超快现象,以及开拓这些现象的应用至关重要。近些年,阿秒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研究原子分子强场隧穿电离动态过程提供了
铝合金具有比强度、比刚度高、导电和导热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轻量化结构材料。传统方法成形高性能铝合金复杂构件时面临形状与性能协同优化难的问题。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为高性能铝合金复杂构件的一体化成形提供了新途径。但是,SLM成形传统牌号高强铝合金面临裂纹、孔隙和高残余应力等问题,使传统牌号高强铝合金SLM成形存在较大的困难。为此,本文以传统牌
研究背景和目的:骨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转移的第二常见部位,骨转移会导致肝癌病人极差的预后。肝细胞癌骨转移病灶通常表现为溶骨性病变,破骨细胞的活化成熟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H19在人类癌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H19在肝癌骨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