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nyun_117_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因素,培育耐盐转基因作物是一个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法,但缺乏有效的目的基因是限制植物耐盐基因工程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找新的小麦耐盐相关基因,研究它们的功能,为深入了解植物耐盐分子机制及培育耐盐高产的转基因小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先后通过蛋白质组学和基因芯片技术对盐胁迫下小麦耐盐突变体(RH8706-49)和敏盐突变体(H8706-34)进行了比较分析,寻找并克隆了2个小麦耐盐相关基因,并将其转化到拟南芥和水稻中进行耐盐性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小麦盐胁迫下的根微粒体蛋白质组比较   通过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小麦耐盐突变体和敏盐突变体的根微粒体蛋白质组,共得到大约470个蛋白质点。比较这两个株系在盐胁迫前后的蛋白质表达变化,发现部分蛋白上调表达,部分蛋白下调表达,表明小麦耐盐突变体与敏盐突变体在耐盐性方面存在差异是植物体内大量蛋白表达协同变化的结果。   应用MALDI-TOF-MS技术对15、18、23和24号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这四个蛋白点在盐胁迫后表达显著增强,且在耐盐突变体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在敏盐突变体中的表达量。15号蛋白点质谱鉴定为小麦亲环素,18号蛋白点质谱鉴定为V-H+-ATPase E亚基蛋白,23号和24号蛋白点质谱鉴定结果为阴性,这可能与小麦蛋白质数据库极不完善有关,也可能这两个蛋白是新的未知蛋白,这需经氨基酸测序加以确定。   2.小麦V-H+-ATPase E亚基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根据质谱鉴定结果,利用电子克隆技术并结合RT-PCR方法成功克隆出小麦V-H+-ATPase E亚基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为742bp,含有684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227个氨基酸。经NCBI-Blast比对,该基因与大麦V-H+-ATPase E亚基基因同源性为96%,蛋白同源性高达98%,故命名为小麦V-H+-ATPase E亚基基因(Triticumasetivum vacular proton ATPase subunit E)。该基因已登陆Genebank,登陆号为DQ272489。   为了检测非生物胁迫下小麦V-H+-ATPase E亚基基因的表达模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该基因在盐、ABA、PEG和冷胁迫下的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E亚基基因在小麦耐盐突变体中受盐和ABA诱导表达增强,受PEG和冷抑制表达降低,并且在叶与根中的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比较E亚基在耐盐与敏盐突变体中的表达变化,发现盐及ABA胁迫后,E亚基基因在耐盐突变体中的表达均高于在敏盐突变体中的表达。以上结果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E亚基基因与小麦耐盐能力的正相关关系。   构建植物双元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对获得的纯合体转基因拟南芥进行耐盐性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E亚基基因的拟南芥在盐胁迫下,其萌发率和根长及。V-H+-ATPase活性均高于对照,细胞内Na+含量低于对照,整体植株存活状态好于对照,表明过表达小麦E亚基基因可增强转基因拟南芥的耐盐能力。   以上实验结果已投稿于(Plant Molecular Biology》(SCI影响因子3.65),经编辑审稿,已修回。   3.小麦盐胁迫响应基因TaSR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对盐胁迫下小麦耐盐突变体RH8706-49中的总体基因表达进行研究,获得了61215个小麦基因的差异表达图谱(已发表于《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第10期)。选取盐胁迫后表达升高的Cluster47-3号探针序列,通过电子克隆技术和RT-PCR方法成功克隆到该探针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937bp,含有870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289个氨基酸。经NCBI-Blast比对,该基因是一个全新的未知蛋白基因,与水稻(Os03g0110900)和拟南芥(AT2G32500)的基因同源性分别为80%和66%,蛋白同源性分别为74%和49%,将其命名为TaSR(Triticum aestivum Salt Response gene)。该基因已登陆Genebank,登陆号为EF580107。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小麦TaSR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发现TaSR基因在小麦耐盐突变体中受盐诱导表达增强,而在敏盐突变体中表达有所下降。生物信息学预测TaSR具有Dabb保守结构域,这是一个胁迫响应结构域。结构预测TaSR蛋白具有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N-肉豆蔻酰化位点、N-糖基化位点、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和一个钙调素结合位点,预示着该蛋白存在受蛋白激酶和Ca2+信号调控的可能。   构建TaSR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进行蛋白质的表达。经IPTG诱导,SDS-PAGE电泳显示,在转化菌中诱导出分子量约33kD的特异条带,分子量大小与TaSR蛋白一致。分析不同诱导时间的蛋白表达变化,发现在IPTG诱导3h时蛋白表达量最大。结果表明TaSR基因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为蛋白,这为今后纯化TaSR蛋白进行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4.小麦盐胁迫响应基因TaSR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分析   构建TaSR-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基因拟南芥根部GFP荧光的分布,以此来确定TaSR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观察结果显示在转基因拟南芥中荧光主要位于细胞膜部位,而细胞核及其他部位没有绿色荧光。由此推测,小麦TaSR基因定位于细胞膜上,它很有可能编码一个膜蛋白。   构建植物双元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对获得的纯合体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进行了耐盐性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小麦TaSR基因的拟南芥在盐胁迫下,其根长长于对照,整体植株存活状态也好于对照,这表明TaSR基因参与拟南芥对盐的胁迫响应,在其中起着正调控的作用。   通过PCR和RT-PCR的方法筛选并鉴定出拟南芥突变体,该突变体缺失AT2G32500.1(TaSR同源基因)的表达。对突变体进行耐盐性分析,发现突变体在盐胁迫下的萌发率和根长均低于对照,表明拟南芥突变体对盐敏感,这从反面进一步说明了TaSR基因与植物耐盐性相关。   通过原子吸收的方法测定转基因拟南芥和突变体在盐胁迫下的离子含量变化,得到一致结果,即TaSR基因在降低细胞Na+水平、维持高K+/Na+比和细胞K+、Ca2+水平的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确定TaSR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信号通路中的作用,通过定量PCR对拟南芥各胁迫信号通路上已知的一些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过表达小麦TaSR基因的拟南芥中,COR15a和FRY1基因表达增加,KIN2基因表达没有明显变化,而突变体中这些基因的表达均有明显降低;RD29B、P5CS、ADH、SAD1、SOS2和SOS3的表达变化不明显,这表明TaSR基因可能处在COR15a、FRY1和KIN2基因的上游,通过磷脂酶和CDPK途径参与渗透胁迫的调节。   5.小麦盐胁迫响应基因TaSR在水稻中的功能分析   小麦和水稻同属禾谷类作物,亲缘关系较近,为了更真实的反映TaSR基因的功能,我们以水稻作为转化体系研究了TaSR基因对盐胁迫的响应。构建水稻双元表达载体,将TaSR基因转入水稻进行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盐胁迫下转基因水稻在种子萌发、苗高、根长、植株存活率及叶片叶绿素含量方面均高于对照,表明过表达TaSR基因可提高水稻在植株早期生长及光合功能方面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   采用RT-PCR的方法克隆了水稻OsSR基因(Os03g0110900,TaSR同源基因)的部分序列,构建RNAi载体并转入水稻中。经定量PCR鉴定,各转基因株系中OsSR基因发生了沉默,基因表达分别被抑制了70%-80%。对RNAi株系进行耐盐性分析,发现盐胁迫后,RNAi株系的植株存活率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低于对照。以上结果表明OsSR基因沉默导致RNAi水稻对盐胁迫的敏感性增强,进一步说明TaSR基因在植株响应盐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L-阿拉伯糖异构酶(L-Arabinose Isomerase,L-AI)是生物法异构化D-半乳糖为D-塔格糖的关键酶。本研究从腌菜和泡菜中分离出一批乳酸菌,经纸色谱法初筛和改良半胱氨酸咔唑法复筛,获得1株粗酶酶活达13.95U/m L的高产D-塔格糖的乳酸菌,通过NCBI进行16S rDNA序列比对及生化特征分析,鉴定其为植物乳杆菌并命名为WU14。上传这株菌株部分16S rDNA基因序列至NC
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s,NRs)是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通过与配体结合而调控基因表达,它们是一类扩散并能与特异性配体结合的细胞内信号蛋白。核受体(NRs)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分化
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蛋白质执行其生物学功能的分子基础,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我们对代谢调控和生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目前所采用的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酵母双
本研究通过人工气候箱中模拟天山云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条件,在对天山云杉凋落物和针叶水提取物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进行生物测定的基础上,采用柱层析分离、GC-MS-
CO在哺乳动物研究中被认为是一种调控一系列生理过程的重要内源气体信号分子,并且这些调控过程往往是通过NO信号来介导,但CO在植物逆境响应方面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发现150 mM NaCl胁迫以时间进程方式诱导了小麦幼苗根部CO合成酶-血红素加氧酶(HO EC 1.14.99.3)活性上升并导致内源CO含量增加。继而用外源CO处理来模拟内源CO的变化,我们发现外源50%饱和溶液与150 mM NaC
异柠檬酸脱氢酶在三羧酸循环循环中是一个重要的限速酶,是研究蛋白质功能关系以及酶的催化与调节机制的最佳模型。本试验通过人工合成樟子松与褐环乳牛肝菌外生菌根共生体系,首
本实验利用牛胃重组全长野生型MLCK,对其1002-1022氨基酸(即CaM结合位点)进行定点突变,使牛胃MLCK cDNA序列中的T3016、G3017、A3052、G3053、A3054、C3055、T3056 突变为G3016
天葵是毛茛科天葵属多年生草本,主要以地下部分入药,是一种常用的药用植物资源。本文对天葵幼苗和成年植株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以及花器官的发育规律进行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天葵为异面叶。茎的初生结构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但其维管束较少,髓部发达。根的初生结构中皮层极发达,为二原型,次生结构中次生韧皮部较发达。(2)天葵幼苗为木兰型,过渡区位于下胚轴下部。子叶和初生叶的维管束较小,初生叶有栅栏组
学位
目前在根瘤菌这一类能与豆科植物结瘤固氮的细菌中发现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绝大多数为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根瘤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在其与宿主豆科植物成功建立共生关系的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基于其促血管新生能力而被发现和分离纯化的血管生成因子(angiogenic factor)。它是分子量为14 kDa的碱性单链蛋白质,与肿瘤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