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鱼类的摄食除维持自身的生长发育外,同时还能够对饵料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动产生影响。对鱼类食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和管理渔业资源,同时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湖泊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及其变动的了解。2009年5、6、7、8、12月,每月从梅梁湾渔民渔获物中采集梅鲚样本若干,样本尽量涵盖各种体长大小个体,共获得鱼类样本106尾(全长114-282mm)。本文利用胃含物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梅梁湾梅鲚的食物组成、摄食选择性、食性转变以及营养级位置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太湖梅梁湾梅鲚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包括哲水蚤(Calanoid)、剑水蚤(Cyclopoid)、无节幼体(Nauplii)、象鼻溞(Bosmina spp)、裸腹溞(Moina spp.)、网纹溞(Ceriodaphnia spp.)、秀体溞(Diaphanosoma spp.)、溞(Daphnia spp.)、小鱼Ssmall fish)、虾类(Shrimp)和水生昆虫(Aquatic insect)等,其中象鼻溞的数量百分比最高、哲水蚤的出现频率最高、小鱼的重量百分比最高。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梅鲚的615N值比浮游动物高出约4‰,613C值与浮游动物非常接近,这也在一定程度表明梅鲚很可能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在对浮游动物的摄食选择性上,梅鲚对哲水蚤和溞具有较明显的偏好(主动选择),各个月份的选择性指数均为正值,而对剑水蚤、无节幼体、象鼻溞、裸腹溞、网纹溞等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各个月份的选择性指数均为负值。随着体长的增长,梅鲚的食性会发生一定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只在7、8两个月份中的样品中表现出来。在此期间,大个体梅鲚主要以小鱼为食,而小个体梅鲚则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转变在梅鲚胃含物和肌肉稳定同位素值上均有明显体现。梅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同时又捕食小型鱼类,而这些小型鱼类多数情况下又以浮游动物为食,因此,梅鲚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应位于次级消费者与三级消费者之间。我们以浮游动物为基线生物,利用梅鲚肌肉的δ15N值对其营养级位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梅鲚的营养级位置为3.2级,这与前面的叙述基本一致。总的看来,梅鲚以多种动物性饵料生物为食,但浮游动物是其最主要的摄食对象,个体越小的梅鲚对浮游动物的摄食比例越高;同时,梅鲚对个体相对较大的溞和哲水蚤具有明显正选择。近些年来,梅鲚已成为太湖中的绝对优势鱼类,并且产量逐渐上升、小型化发展趋势明显,这必然会给太湖中浮游动物带来巨大的捕食压力,导致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控制力减弱,加速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