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测量,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拔除第一前磨牙后牙齿实际移动量与目标移动量之间的差异,为正畸医生修改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采用隐适美进行错畸形拔牙矫治的患者,共纳入20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6例。年龄17-30岁。按照矫治器更换时间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A(7天)B(14天)2组。根据允许磨牙前移量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C(≤0mm)D(0-2mm)E(>2mm)3组。采用ClinCheck Pro软件设计牙齿的移动路径,经由患者佩戴矫治器,分别在治疗前(T0期)、治疗后(T1为牙齿最终位置,T2为牙齿目标位置)制取数字化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2中建立三维坐标系,进行最佳拟合排齐,之后在同一个三维坐标系内分别对T0、T1、T2的中切牙、尖牙、第一磨牙进行定点,同一操作者在间隔1个月的时间内重复测量上述模型3次,取平均值并记录。数据整理后导入SPSS 22.0软件中,计算中切牙、尖牙、第一磨牙的颊舌向、近远中向、垂直向的移动距离及转矩角、轴倾角、旋转角的实际移动量与目标移动量,计算差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切牙、尖牙、第一磨牙在颊舌向、近远中向、垂直向等线性距离及轴倾角、旋转角、转矩角上实际移动量与目标移动量之间均存在差异。(2)线性距离上,中切牙在垂直向上差异最大,差值为0.38±0.92mm;尖牙在近远中向差异最大,差值为0.48±1.61mm;第一磨牙在垂直向上差异最大,差值为0.54±1.71mm。角度上,中切牙在转矩角上差异最大,差值为0.73±1.67°;尖牙在轴倾角上差异最大,差值为1.46±1.58°;第一磨牙在轴倾角上差异最大,差值为0.13±0.13°(3)矫治器的更换时间对牙齿实际移动量与目标移动量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允许磨牙前移量对牙齿实际移动量与目标移动量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拔牙矫治时,牙齿实际移动量与目标移动量之间存在差异。切牙移动的差异垂直向线性距离最大,转矩角最大,尖牙移动的差异近远中向线性距离最大,轴倾角最大,第一磨牙移动的差异垂直向线性距离最大,轴倾角最大。牙齿实际移动效果与矫治器更换时间无关,但与允许的磨牙前移量有关。(2)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拔牙矫治时,切牙应增加压低及冠唇倾的过矫正,尖牙应增加牙冠向近中移动的过矫正,第一磨牙应增加牙冠向远中移动的过矫正并增加伸长的过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