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椎术后硬脊膜及神经根瘢痕粘连是引起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back surgerysyndrome,FBSS)的重要原因之一。硬膜外瘢痕粘连尽管可以通过手术松解,但粘连会再次发生,再次手术增加了医源性神经根损伤和硬脊膜撕裂的危险,且硬膜外瘢痕引起的疼痛症状缓解困难,因此,如何预防或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对提高腰椎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众多植入材料或药物被用来预防硬膜外瘢痕的形成,其中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因其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良好的预防瘢痕增生粘连作用以及低副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在不久的将来,局部应用MMC很可能成为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良好方法。本文设计了此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随访试验观察局部应用低浓度MMC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效果。
第1部分:硬膜外瘢痕的术后MR评价
目的:观察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后3个月硬膜外瘢痕的MRI表现,探讨面积测量结合分级评分法评估硬膜外瘢痕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40例行MED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术前常规行腰椎MR平扫,术后三月复查腰椎平扫+增强MRI。3位评估者应用面积测量结合分级评分法分别独立评估测量40例患者的术后增强MRI,计算硬膜外瘢痕平均面积及瘢痕指数。2周后重复此评估过程。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tatistics,ICC)检验分析评估者间测量一致性。
结果:3位评估者应用新的评分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ICC>0.75),精确信度ICC值范围为0.849-0.973,客观信度ICC值范围为0.871-0.927。
结论:面积测量结合分级评分法可对硬膜外瘢痕情况进行定量观察,操作简单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第2部分:丝裂霉素预防硬膜外瘢痕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术中局部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预防显微内镜椎间盘摘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作用效果,并进一步明确局部应用丝裂霉素安全性。
方法:75例行MED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以浸透浓度为0.5mg/ml MMC的脑棉片覆盖MED手术暴露区域中的前方纤维环破口处、神经根侧方以及后方椎板损伤处,对照组局部应用生理盐水以同样的方式予以干预。在术前以及术后一周、三月、六月完成LSOQ(lumbar spine outcomes questionnaire)评分,术后三月完成增强MRI随访。通过统计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间LSOQ评分、影像学评分的差异明确MMC预防硬膜外瘢痕效果。
结果:1、共62例完成随访(试验组32例,对照组30例)。在不同观察时间点,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疼痛严重程度评分、功能障碍及活动相关疼痛症状评分、躯体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基线水平相比,两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值的差异也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六月所有研究对象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改善最明显。2、应用面积测量结合分级评分法评估术后腰椎增强MRI,试验组硬膜外瘢痕平均空隙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硬膜外瘢痕平均面积、瘢痕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ss评分方法判读术后腰椎增强MRI,试验组、对照组间硬膜外瘢痕增生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患者中未发现应用丝裂霉素所致不良反应、风险。
结论:LSOQ评分结果虽未显示丝裂霉素可显著降低硬膜外瘢痕引起的相关临床症状,但影像学观察证实局部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可有效抑制MED术后硬膜外瘢痕增生粘连。为实现临床应用,应通过大样本量、多中心的临床随访研究进一步观察MMC对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明确其安全性、合理的应用方式、应用浓度。
本研究首先建立MED术后硬膜外瘢痕的MRI评价方法,提供了较精确、具有良好重复性的评价方法,并采用新方法观察评价此前瞻性、盲法、对照临床试验中应用低浓度MMC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影像学观察结果证实MED术中局部应用0.5mg/ml MMC作用5min具有良好的预防硬膜外瘢痕增生粘连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