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VX+E2模型研究光周期对绵羊下丘脑表观遗传调控的影响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or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绵羊的季节性繁殖受光周期等外界环境长期选择而形成,光周期变化是影响绵羊季节性繁殖的关键因素。表观遗传修饰参与了下丘脑相关肽的表达调控,从而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但其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以季节性繁殖品种苏尼特羊为研究对象,构建人工控光OVX+E2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血清生殖激素水平以及关键基因进行检测;同时利用RNA-seq和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Whole 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WGBS)方法对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绵羊下丘脑表观遗传变化进行研究。
  通过外科手术对试验羊进行双侧卵巢摘除并在皮下埋植雌激素缓释剂,使血清雌二醇浓度稳定在7.23±2.50pg/mL,构建绵羊OVX+E2模型。根据光周期不同,将OVX+E2羊饲养在人工短光照(SP)、长光照(LP)以及短光照转换为长光照(SP-LP)3间羊舍内。与SP相比,FSH浓度在LP显著降低(P<0.05),LH和PRL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不同光周期条件下FSH与PRL的分泌规律符合正常绵羊的生理学特征,LH的分泌规律与前人研究不同,仍需进一步验证。选取的12个基因(下丘脑:KISS1、RFRP-3、DIO2、CLOCK、MTNR1A、PER1;垂体:EYA3、TAC1、LHB、LEPR、TSHB、CGA)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表达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基因表达模式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OVX+E2模型能够为研究光周期调控绵羊上游繁殖相关组织功能提供便利。
  本研究首次从转录组层面研究光周期变化对OVX+E2母羊下丘脑功能的影响。通过对SP42、LP42以及SP-LP3、SP-LP7、SP-LP15、SP-LP21、SP-LP427个时间点下丘脑的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初步筛选到了参与光周期调控绵羊下丘脑功能的主要mRNAs(如VAMP2、PRKACB、PLCB1、RASD1和KCNJ5等)和lncRNAs(如XR_173257.3、XR_173415.3和XR_001023464.2等),它们主要通过参与昼夜节律、甲状腺激素合成和胰岛素分泌等信号通路调控下丘脑对光周期的响应。lncRNA与mRNA互作分析表明,光周期变化后上述lncRNAs能够调节其靶基因表达,进而调控绵羊光周期响应和季节性繁殖通路的活动。
  通过对21只绵羊下丘脑组织的WGBS数据分析,每个样品获得了超过基因组覆盖度20×的原始数据,其中C位点覆盖度超过7×。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单碱基分辨率的绵羊下丘脑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初步证实了光周期对下丘脑DNA甲基化组的调控是一个动态可逆的过程;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s,DMRs)及其相关基因通过多巴胺能突触、胰岛素分泌和昼夜节律等通路参与下丘脑神经内分泌活动和光周期调节,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光周期能引起下丘脑表观遗传调控方式转变,可为今后研究光周期调控绵羊季节性发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玉米青贮饲料是泌乳牛日粮的主要成分;但是,不同牧场之间和同一牧场内部玉米青贮品质存在差异。因此,科学评价玉米青贮品质对于奶牛日粮精准配制和提升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牧场之间和牧场内部与玉米青贮饲料质量相关的变异来源和方差成分,开发基于全株玉米青贮营养指标、发酵指标和奶牛生产性能的全株玉米青贮质量综合评价指标。  不同规模牧场全株玉米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调研分析。为了确定全株
学位
全基因组变异分析可为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种群内和种群间分化提供重要信息;同时也可鉴定包括绵羊等各种家畜有关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和适应性等性状相关的潜在基因或基因组区域选择信号。绵羊(Ovis aries)通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已适应各种生态环境并表现出多种表型特征。遗传多样性特征鉴定和选择信号分析对遗传改良、环境适应的理解以及绵羊遗传资源的利用保护至关重要。高密度SNP芯片和全基因组重测序等
学位
野山羊在新月沃土地被驯化后,快速扩散到全球各地,是适应性最强、地理分布最广、多样性最高的家养动物之一。几千年来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在山羊基因组上留下了选择痕迹,这为山羊种质资源保护、疾病的治疗以及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机制提供了可能性,科学界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遗传多样性评价是动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核心内容,人类面临着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突发疫病等诸多挑战。基于多国的山羊种群,可为检测基因组中的选择
学位
溶糊精琥珀酸弧菌(Succinivibrio dextrinosolvens)属于革兰氏阴性厌氧细菌,是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常见栖息细菌,并且在高谷物日粮条件下数量较多。溶糊精琥珀酸弧菌能发酵淀粉水解产物糊精和麦芽糖,某些溶糊精琥珀酸弧菌菌株能产生高活性脲酶。因此,研究瘤胃溶糊精琥珀酸弧菌的基因组特征及其代谢尿素氮机制,对于丰富瘤胃微生物氮代谢研究具有重要补充作用。  通过厌氧细菌分离技术,从奶牛瘤胃
学位
MTPN对上述实验有促进作用,使我们得出结论,肌养蛋白不仅对牛成肌细胞的分化有促进作用,而且还促进骨骼肌肥大。此外,我们通过CCK-8增殖测定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了肌养蛋白对骨骼肌增殖的影响。出人意料的是,肌营养蛋白对肌肉细胞增殖具有相反的作用。总而言之,肌营养蛋白能够增加骨骼肌细胞的分化和肥大,而对骨骼肌细胞的增殖却具有抑制的作用。我们的研究试图通过结合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通常用于发现控制畜
学位
饲用抗生素替代是肉鸡饲养面临的热点和难题之一。前期研究表明稀土矿物添加剂艾佐麦具有替代饲用抗生素的潜力。本研究评价艾佐麦替代肉鸡饲用抗生素的效果和机理,并探讨应用艾佐麦降低肉鸡饲料成本的可行性。  试验一研究了稀土矿物添加剂艾佐麦(AZO)对肉鸡生长性能、养分利用、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和骨骼矿化的影响。将240只1日龄雄性肉雏鸡随机分为4个日粮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不添加抗生素)、对照组+0.25
学位
本论文旨在研究肉鸡饲粮中豆粕的减量使用技术,探讨以昆虫粉为蛋白源替代部分豆粕,以及采用低蛋白饲粮添加甘氨酸和胱氨酸的形式实现豆粕减量的可行性。  试验一研究了蝇蛆粉替代部分饲粮豆粕对肉仔鸡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体重相近公雏鸡72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Ⅱ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和8%蝇蛆粉替代部分豆粕。结果显示:蝇蛆粉替代豆粕肉仔鸡饲料转化效率(FCR),前期线性增加,后
学位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大豆分离蛋白基日粮中维生素B12对1-21日龄雄性北京鸭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影响。选用512只1日龄肉用型北京鸭,随机分为8个处理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12(0、5、10、15、20、30、40和1000μg/kg)的的饲料,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试验鸭。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21天。试验结束后,以重复为单位,分别评估了日平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