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煤层含气系统识别研究——以黔西上二叠统为例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d_5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理论,以黔西上二叠统典型钻井为例,运用小波分析技术进行测井数据的综合研究,在黔西上二叠统多煤层含气系统沉积控制因素探讨的基础上,结合聚类分析,构建了集测井-沉积地质-层序地层于一体的研究区多煤层含气系统的识别方法与技术。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将理想米氏旋回模型应用于研究区米氏旋回的对比研究,发现所识别的米氏旋回,尤其是长偏心率旋回区域等时性对比效果明显;结合长偏心率周期与太阳辐射和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相关性,揭示了米氏周期对研究区上二叠统地层中聚煤事件的控制作用:长偏心率旋回与海平面相对升降相对应,主要煤层主要发育在长偏心率旋回的中、上部,区域上随三角洲迁移发育而变化。  (2)通过不同准层序组的模拟测井信号研究,以识别出来的米氏旋回为标尺,在研究区上二叠统中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三级层序界面的小波分析识别模式;结合小波波谱中显现的能量变化特征,将上二叠统划分为8个中期旋回和19个短期旋回,建立了区域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3)研究区上二叠统为一套三角洲、泻湖—潮坪、碳酸盐潮坪沉积,在层序地层格架内探讨了沉积演化特征,阐释了层序地层及古地理格局对多层叠置含气系统中独立含气单元形成的控制作用;指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中,作为生气来源的煤层和作为常规隔水阻气层的泥岩层是进行含气系统划分的关键层;通过短期旋回内煤层和泥岩层厚度单因素的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内含煤层气单元由泻湖—潮坪沉积体系向三角洲沉积体系和碳酸盐潮坪沉积体系逐渐减少。  (4)构建了集测井-沉积地质-层序地层于一体的研究区上二叠统多煤层含气系统的识别方法,即选择厚层高阻层、基准面旋回的升降转换面划分含煤层气系统内的独立含气单元,结合煤层的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区上二叠统多煤层含气系统的识别,划分结果与实际高度相符。
其他文献
纳缪尔期植物群的研究工作因受到该期地层分布的局限性而不如其他地史时期植物群研究地深入,甚至由于纳缪尔阶(Namurian)A期菊石E2与H1亚带之间的界线亦是上下石炭统的分界线,
本文根据盆地原型和"盆山耦合"的分析原理,主要依据地震剖面解释、钻井资料和野外地质露头资料分析,对我国西北酒泉和北祁连地区中新生代的盆地原型、"盆山耦合"作用及与油气
孔店南区裂陷盆地构造演化主要发生在第三纪始新世以后.它不仅严格控制着成油气组合的空间展布以及圈闭形成,而且也对油气聚集活动以及大型油藏的形成、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北方第四纪地层以泥河湾盆地河湖相沉积和黄土高原的风成堆积为典型代表.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黄河三门峡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在厚度、完整性及磁化率所蕴涵的古气候信
学位
学位
超镁铁质岩体由于来自地幔,而含有丰富的深部地质信息。本次工作选择秦岭造山带出露最大的超镁铁质岩体—松树沟岩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岩体及其围岩进行岩石学、地球
作者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选择了贵州与北京两个地区的岩溶石笋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了与之相关的资料,以期提高对中国过支环境变化研究的认识,加深对中国过去环
大别-苏鲁造山带广泛分布有中生代岩浆岩,而大多新元古代岩浆岩则受到了俯冲带变质作用已成为超高压变质火成岩。目前在北淮阳-五莲一带发现有只受到变形和/或低级变质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