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掺杂微纳材料中高阶多光子上转换发光及其电子布居过程的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a1cy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频上转换是物理学中获得短波长发光十分重要的方法;对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其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固体发光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课题。蓝紫色和紫外上转换材料和器件在激光、通信、能源、医疗、催化和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利用稀土离子具有的丰富能级,原则上人们可以通过上转换的方式将不同低能频域的光转换为所需要的高能量光子,以满足实际应用中的需要。目前,有关红外光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见波段,而紫外上转换发光的研究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上转换过程中低的转换效率造成的。上转换过程的这个特点导致实验中获得的上转换发光大多来自两光子或三光子过程,有些材料在高的激发功率的激发下可能出现弱的四光子上转换发光。但是更高阶数的上转换过程却不容易被观测到,上转换发光的这个特点严重地限制了它在很多领域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具有优异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六角相NaYF4为研究对象,首次获得了部分稀土离子的高阶多光子上转换发光。同时,我们围绕高阶多光子上转换发光过程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这一基本科学问题,从稳态光谱到荧光动力学过程、从电子跃迁与晶格弛豫到能量传递、从上转换材料到其中的物理机制,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结果。另外,在稀土上转换白光材料方面,我们也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主要结果如下:1、用水热法合成了NaYF4:Yb3+/Er3+微米晶。在近红外光激发下,发现了样品中Er3+离子覆盖近红外到紫外波段的上转换发光,首次观察到了Er3+离子的五光子和六光子上转换发光过程。首次在实验上证明了室温下Er3+离子红光发射的三光子过程。动力学分析的结果证明了共掺杂体系中Yb3+到Er3+离子的能量传递过程。Yb3+到Er3+离子的持续的能量传递是布居高能态Er3+离子的关键。探讨了Er3+离子高能态布居的功率密度依赖特性,与低功率密度激发相比,在高的激发光功率密度激发下Er3+离子的紫外发射来自于更高阶的上转换过程。来自Er3+离子2I11/2和4D7/2能级的上转换发光表现出功率和温度依赖特性,证明了存在于两能级间的多声子弛豫过程。2、用水热法合成了NaYF4:Yb3+/Er3+/Gd3+和NaYF4:Yb3+/Tm3+/Gd3+微米晶。在980 nm激光激发下,首次在NaYF4基质中观察到了Gd3+离子的紫外上转换发光。Er3+离子和Tm3+离子在两个共掺杂体系中分别起到稀土离子间能量传递的“桥联”作用;Er3+和Tm3+离子到Gd3+离子的有效的能量传递是布居激发态Gd3+离子的关键。浓度变化实验及动力学分析的结果证明了Er3+和Tm3+离子到Gd3+离子的能量传递并给出了一些可能的能量传递途径。功率依赖的发光强度分析表明980 nm激光激发下共掺杂体系中Gd3+离子的上转换发光来自于五光子和六光子上转换过程。3、在红外光(1560 nm)激发下,在NaYF4:Yb3+/Er3+微米晶中首次观察到了Er3+离子的紫外(244 nm,256 nm,276 nm,288 nm,306 nm,317 nm和335 nm)上转换发光。光谱分析证实了存在于Er3+和Yb3+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Er3+离子的激发态吸收和Yb3+到Er3+离子的能量传递是布居高能态Er3+离子的两个重要途径。红外光激发下Er3+离子的紫外发射来自高阶上转换过程,功率依赖的发光强度分析指出了迄今为止有记录的最高阶的上转换过程——十一光子过程。4、在1560 nm激光激发下,在β-NaYF4:Yb3+/Gd3+/Er3+微米晶中首次观测到了Gd3+离子的紫外(276.8 nm,279.6 nm,306 nm和311 nm)上转换发光。Er3+离子在共掺杂体系中的“桥联”作用是布居高能态Gd3+离子的关键因素。光谱分析和动力学分析结果证明了Er3+到Gd3+离子的能量传递。Gd3+离子61J多重态内相邻能级间的布居由热布居决定。发光强度与功率依赖关系证明了Gd3+离子的上转换发光来自八光子和九光子过程。5、用湿化学方法伴随后退火的方法合成了稀土离子掺杂的Gd2O3纳米管。扫描电镜结果证明了样品管状结构的形成。在980 nm近红外光激发下,首次在Gd203基质材料中获得了室温下明亮的上转换白色发光。当980 nm激光二极管激发功率密度在很大范围内变化时,利用样品上转换发射谱计算得到的色坐标值变化很小,并全部位于1931色度图白色区域内,证明样品是一种优异的白光材料。在Yb3+-Er3+-Tm3+共掺杂的Gd2O3纳米管中,白色上转换发光中的蓝光和绿光成分分别来自于Tm3+离子和Er3+离子的贡献,而红光发射来自于Er3+和Tm3+离子的共同贡献。蓝色,绿色和红色上转换发光分别来自于两光子和三光子过程。动力学分析证明了存在于Tm3+离子和Er3+离子间的能量传递过程。
其他文献
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中分子量最小的蛋白,它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以及复杂的功能,并主要在细胞周期中的G2/M期表达,在医学诊断中发现其在恶性肿瘤、胚胎及特异组织中均有很高的表达水平。Survivin在生物体内具有调节细胞分裂以及抗细胞凋亡的双重功能,其基因在生物体内的异常改变将会导致肌体细胞增生异常以及自身凋亡通路受阻。以往对Survivin的研究重点基本都集中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和功
溶质转运蛋白11(solute carrier family 11, Slcll)是一个高度保留的具有二价金属离子传输功能的膜蛋白家族。一些流行病,比如肺结核和麻风病就是和这个蛋白家族密切相关的。本文中,我们使用了圆二色谱、偏振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以及荧光光谱对Slcll第一至第五跨膜区在磷脂膜(POPC、POPG、POPC/POPG 3:1、DPPC、DPPG)中的结构和拓扑分别进行了研究。在PO
围绕基因表达数据,本文从基因芯片的噪声检测到基因表达数据显著性分析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各种传统误标记样本检测方法的优点及不足,在建立描述样本类标和基因表达向量之间关系的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依次扰动各样本的类标,并使用扰动影响值来建立扰动影响矩阵,进而捕获这些扰动对回归模型的影响。通过分析和改进扰动影响值,定义了两种更具鲁棒性的扰动影响指标:总体扰动影响值和综合扰动影响值。在此基础上给出
本研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开展了植物导管细胞壁表面结构的研究工作。在导管表面发现纤维素纹状结构。该结构存在于螺纹导管的次生壁表面。纹状结构由条纹区和沟谷区组成。条纹区主要由纤维素微纤丝的结晶区构成,结晶区被无定形纤维素环绕;条纹区的结晶纤维素为有序排列,长度为150-180nm,宽度为60-70nm;沟谷区由微纤丝的无定形纤维素构成,沟谷区的宽度为10nm;构成纹状结构的微纤丝排列方向平行于导管螺
寻找新型高硬度材料和新型高温超导材料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理论预言晶体结构技术,结合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过渡族金属轻元素化合物和富含氢材料体系开展了高压新结构、硬度、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预言了几种潜在的新型高硬度材料和具有高超导温度的新型富含氢超导体,得到了以下创新性结果:1.理论确定了实验合成的OsN2和IrN2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了它们在零
在天体物理中,天体化学元素丰度的分析是研究星系化学演化、验证元素核合成理论和确定行星系统形成条件的重要途径。结合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天体光谱中元素谱线的宽度、相对强度及振子强度能确定该元素在该星体中的元素丰度。目前,将辐射寿命与分支比数据相结合是实验确定振子强度的最准确方法之一,所以在天体物理研究领域,原子离子的能级自然辐射寿命的测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六周期元素是化学特殊星(CP星)、炽热恒星
纤锌矿结构的MgxZn(1-x)O具有与ZnO相似的结构和光学特性,并且其带隙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可调,近年来被看作是ZnO基LED的合适垒层材料。目前,人们已经能够制备出达到光电子器件要求的n型MgZnO合金薄膜。然而,p型MgZnO制备的研究进展却十分缓慢。在所有掺杂元素中,N被看作是ZnO或MgZnO比较适宜的p型掺杂元素。近十几年来,人们利用各种N源、掺杂方法和生长技术开展了N掺杂p型Mgzn
分子间相互作用是基团或分子间除去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外一切相互作用力的总称。超分子通常指分子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组装成复杂的、有组织的聚集体,并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使其具有明显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分子晶体及超分子晶体的宏观性质一方面由分子的结构决定,另一方面也和分子的排列方式有关。连接单个分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晶体的机械性能、电学和光学性质。因此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可以
DNA在细胞核中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并结合形成核小体,再经过多层压缩后形成染色体。核小体动力学主要研究DNA与组蛋白的相互作用下核小体受力、结构形成过程,是“蛋白质组研究计划”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核小体动力学的研究可指导DNA组装、蛋白质工程化生产等生物制造工艺。在微流控芯片和生物芯片设计领域,DNA和蛋白质的运动规律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核小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指导生物微流控芯片设计
在动力系统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是研究与系统复杂性相关的问题.在描述系统复杂性的语言中,混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目前对混沌的研究正处在从现象到理论的探索阶段,随着人们对混沌概念认识的不断加深,各种混沌现象不断被发现,各种判据和分析方法相继被提出,因而探讨混沌的不同刻画之间的关系是混沌理论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涉及拓扑传递属性与混沌之间的关系,不同混沌刻画之间的关系和混沌集存在的条件等.主要结果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