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其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示范、辐射和带动合肥市产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对带动整个合肥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够以及一些历史客观原因,高新区的生态环境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对高新区景观格局变化、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及对高新区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对安徽省及中国其他开发区景观格局变化、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方法和依据。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景观生态学重点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土地的开发利用和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高新区规划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图和相关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然后在spss中做出规划前后的面积变化对比图,对高新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规划前后高新区的景观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规划前的景观基质是水域,比例达到49.69%;其次是居住用地,比例为16.15%;仓储物流的比例最小,仅占0.04%。规划后水域面积大幅减少,由规划前的49.69%减少到规划后的2.66%,减少了47.03%;居住用地也有所减少,比例只有13.09%;工业用地、公共绿地、道路广场与公共服务的面积均有所增加,分别达到29.65%、26.93%、15.52%、15.52%和10.34%。水域、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公共绿地、道路广场与公共服务之间的相互转化是高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近20年来国内外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依据。为探索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应用突变理论对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基于由环境协调性、基础设施、土地开发条件3个子系统组成的高新区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由环境质量、功能适宜度和绿化与景观组成的商住类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高新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逐级集成。利用文献资料和野外考察资料,采用突变级数法,通过突变模型的归一公式建立了评价等级标准,并用GIS对高新区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新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的整体情况良好,很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地块分别占总地块的29.6%、29.1%、16.7%和14.8%。。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目标、出发点和归宿。城市经济发展中大规模区域性开发建设活动,会引起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其影响范围、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通过收集原有的生态资料和进行实地调查,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机理与分析方法,揭示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分析规划方案实施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结果表明:高新区的规划会对评价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会使对生态环境产生有利影响的景观生态斑块(如农田等)在数目、面积、优势度和连通程度等方面都有所降低,对区域景观生态产生暂时的不利影响;会引起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别是占用农用土地进行工业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景观及其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大蜀山森林公园和董铺水库两个生态敏感点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大蜀山森林公园。但通过一定的减缓措施,可以降低或者消除这种影响。所以,从总体上看高新区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