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日龄大鼠睡眠与脑的发育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55643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睡眠是人类和动物生命中高度保守的一项生理功能,在生命早期发挥着促进大脑发育的重要作用。大脑皮质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可在大脑皮质或头皮表面记录到,它是一个反映大脑总体活动的脑电信号,通过端脑皮质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m,ECo G)结合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等特征性变化,可将成年动物脑功能状态分为觉醒(wake)、快动眼(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和非快动眼(non-REM,NREM)睡眠三个时相。大鼠属哺乳类脑晚成熟动物,出生后一周的皮质成熟度被认为与人类足月出生前一月的成熟度相当,所以被作为研究睡眠发育最多的动物模型。但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出生后(postnatal days,P)11-12天(P11-P12)之前,可能由于脑发育(特别是大脑皮质发育)还不成熟,导致ECo G并不典型,难于用成年脑电标准去解读大脑真实状态和进行睡眠分期,因此本研究的科学问题是寻找传统ECo G以外的脑区记录并准确解析<P12幼鼠睡眠觉醒时相发育,明确睡眠觉醒发育与大脑发育的关系。有研究表明成年大鼠皮质下核团和脑区在特定睡眠状态可以出现特征性波,如REM睡眠期海马CA1区(field CA1 of the hippocampus,CA1)的theta(4-8.5 Hz)波,丘脑背外侧膝状核(dorsal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DLG)和脑桥的PGO样波(ponto-geniculo-occipital like,PGO-like);与NREM期相关的梨状皮质(piriform cortex,Pir)慢波(0.5-4 Hz);与觉醒相关的蓝斑(locus coeruleus,LC)高频电活动,为此本研究拟发现成年大鼠皮质下核团和脑区在睡眠觉醒各时相电活动规律,寻找在各时相最具参考的电活动。建立P7-P13幼鼠脑立体定位脑图谱为幼鼠皮质下核团和脑区记录提供参数,解析P7-P12幼鼠的睡眠发育。再则,运用神经组织染色技术解析P7-P12与睡眠觉醒相关脑区的对应发育变化。目的:揭示P7-P12幼鼠睡眠与脑发育的规律,找到睡眠与脑发育的对应关系。方法:(1)采用脑电记录系统采集成年大鼠深脑核团和脑区Pir、CA1、DLG、LC的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并对其波形、能谱等特异性表征进行分析,与ECo G相比较,发现可协同ECo G综合判定睡眠觉醒时相的新标准,解决<P12幼鼠难于仅依靠ECo G解析睡眠觉醒时相。(2)为了准确记录到幼鼠深脑核团和脑区的LFP,以及幼鼠脑研究需要,应用尼氏染色制作P7-P13日龄脑图谱,标注常见核团和大脑结构,确定各层面的立体定位坐标,并利用Di I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坐标进行验证,提供P7至P13每一日龄各脑区和核团的立体定位的各项参数。(3)综合深脑核团和脑区的LFP、ECo G、EMG、幼鼠特殊的肌肉阵挛性抽动(twitch)、眼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OG)、活动行为等指标,判定P7-P12幼鼠睡眠觉醒时相,分析随着日龄发育的规律。(4)利用高尔基染色对发育关键日龄P0、P5、P7、P9、P12、P14、P18、P30幼鼠的皮质锥体神经元和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形态结构进行测量、计算和统计分析,阐释P7-P12幼鼠睡眠与脑发育的关系。结果:(1)成年大鼠的海马CA1在REM期所记录到theta(4-8.5 Hz)波与ECo G在REM睡眠期具有很好的同步性,借助CA1 LFP判定方法的准确率平均为:94.06%±2.80%,CA1记录的theta波能准确的反映REM睡眠,可用于幼年大鼠判定早期无法依靠ECo G判定的REM睡眠。(2)成功制作从嗅球到脑干末端相互间隔0.5 mm共计530冠状层面(张)图像的P7-P13幼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提供了各重要核团在各日龄的前囟前后(anteroposterior,AP)、中线内外侧(mediolateral,ML)、脑表面下(dorsal and ventral,DV)距离等立体定位坐标参数,为核团和脑区电极植入和操控提供了参考依据,弥补目前无完整P7-P13幼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的缺陷。(3)P7幼鼠REM睡眠期海马CA1清晰记录到theta波,将幼鼠睡眠识别日龄提前到P7,结合ECo G、EOG、EMG、twitch和活动行为,客观区分P7-P12的幼鼠的Wake、NREM和REM睡眠时相,发现发育规律为:随着日龄的增长,REM睡眠比率由P7的83.24±1.2%下降到P12的43.12±1.62%,NREM睡眠比率由P7的0%增加到P12的23.27±1.54%,Wake比率从P7的16.76±1.22%逐渐增加到P12的33.60±1.73%(P<0.001),虽P8-P12每日增幅无显著差异(P>0.05)。P7时REM睡眠高比率源于REM睡眠片段平均持续时间50.43s±5.24 s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8-P12的REM睡眠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32-35s左右),但REM睡眠片段每小时发生数由P8的75.97±4.52下降到P12的43.94±1.94(P<0.01)。P7-P8幼鼠记录不到NREM睡眠典型的慢波,P9-P12随ECo G慢波活动增加而表现为NREM睡眠逐渐增加,NREM睡眠片段每小时发生数由P9的19.42±2.61逐渐增加到P12的30.88±2.39(P<0.001),NREM睡眠片段平均持续时间由P9的10.69 s±1.18 s逐渐增加到P12的28.62 s±3.45 s(P<0.05)。Wake片段的平均持续时间由P8的14.32 s±1.65 s逐渐增加到P12的21.32 s±1.42 s(P<0.01),虽片段发生数随日龄减少(75.82±4.54 vs.58.56±3.10,P>0.05)。觉醒和NREM睡眠都变得连续,小片段觉醒和不连续的NREM睡眠明显减少。另外,在REM睡眠时,P7海马CA1的theta(4-8.5Hz)波由不连续,到P10变得连续,P9开始记录到NREM睡眠的慢波(0.5-4Hz),P11幼鼠的慢波开始变得连续。(4)P0-P30的皮质锥体神经元树突总长度由P0的126.94μm±5.77μm显著增加到P30的1885.34μm±51.30μm(P<0.001),分支数由P0的3.08±0.22显著增加到P30的32.03±1.19(P<0.001),但P12-P18期间总分支数、顶树突和基树突分支数增长相对稳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P0-P30的海马CA1锥体神经元树突总长度由P0的214.29μm±10.19μm显著增加到P30的2667.58μm±95.90μm(P<0.001),总分支数由P0的6.16±0.34显著增加到P30的40.94±1.08(P<0.001),但P9-P14期间基树突长度、总分支数、基树突和顶树突的分支数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日龄P7幼年大鼠海马CA1可记录REM睡眠期清晰的theta波,结合ECo G、EOG、EMG、twitch和活动行为揭示从P7到P12阶段的幼鼠REM睡眠的比率随日龄的增加逐渐减少,而NREM睡眠和觉醒比率增加。REM睡眠期CA1记录的theta波由P7不连续到P10变为连续,NREM睡眠期的慢波出现于P9,到P11-P12开始连续。海马CA1的theta波由不连续到连续的转换可能与P7 CA1锥体神经元开始发育,P9时CA1锥体神经元逐渐发育成熟有关,而连续慢波的出现可能与P12皮质锥体神经元逐渐发育成熟有关。
其他文献
变换半群作为研究半群代数理论的动力和源泉,其不仅是半群代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计算机科学,密码学以及图论等诸多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刻画了三类保序或反序变换半群和六类保向或反向变换半群的自同态幺半群,同时还确定了这九类变换半群的自同态幺半群的阶数.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另外四类变换半群的一些代数性质,秩性质以及组合性质,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动机.为了本文内容
背景:心力衰竭仍然是目前影响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全球目前有近2400万患者,近5年的死亡率达到了50%左右,心肌纤维化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及疾病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糖酵解过程在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中的研究已较充分,但关于其在心肌纤维化中的研究较少,近期有研究表明在心脏成纤维细胞活化及心肌纤维化过程中糖酵解活性增加,但关于调控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蛋白酶在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已知6-
急性心肌梗死(AMI)可导致心肌损伤后心肌纤维化和形态学改变,如左心室功能受损、左心室重构和心脏扩大。尽管随着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的广泛实施,AMI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但40%的患者出现左心室重构,14.2%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引起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一旦发生病理性重塑,就很难逆转。然而,目前仍没有针对心肌重塑过程根本原因的特异性治疗
第1章:引言牙釉质脱矿是正畸治疗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预防和控制菌斑附着与聚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虽然已有较多研究,但研究结果仍存在抗菌性不佳、预防脱矿效果不明显及影响正畸托槽粘结强度等问题。本研究受两性釉原蛋白在牙釉质形成过程所起引导作用的启发,在酸蚀牙釉质表面构建两性抗菌肽涂层,如果能稳定结合于酸蚀后的亲水牙釉质表面发挥抗菌作用,同时又能与疏水性粘结剂稳
研究目的:国际式摔跤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且具有世界性影响,是现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历次规则修改中,滚桥技术始终是国际式摔跤的主要得分手段。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滚桥技术测力仪器来测量国际式摔跤滚桥技术的专项力量,该技术的动力学研究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滚桥技术力量训练的专项化水平。国际式摔跤滚桥技术具有旋转用力和静力性用力等特点,如何研发能够符合滚桥技术用力特点的测力仪器,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滚桥技术肌肉
背景:动物研究提示麻醉药能够诱导发育期大脑产生神经毒性,引起动物成年期出现神经行为学变化。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交往行为缺陷儿童患者数量不断地增加。在临床实践中,社会交往行为缺陷亦可以术后并发症的形式出现,从而增加家庭负担和社会医疗费用。麻醉药可抑制大脑特定区域神经环路,让患者进入无意识和无疼痛的状态。与此同时,这些神经环路还可能参与某些神经精神类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自闭症。迄今,社会交往行
研究目的:紧身装备被认为对运动员的耐力、力量、速度、平衡以及疲劳恢复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其功效难以检测,对于其作用机制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团队早期研究发现通过疲劳干预可以更有效地检测紧身装备的功效。于此同时,运动疲劳也是大量紧身装备应用中面对的实际场景和多种运动损伤的诱因。目前,新的观点认为紧身装备主要通过神经肌肉调控机制来优化动作,从而提高运动表现和抵抗疲劳。早前研究大多通过表面肌电
连续域束缚态(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BICs)最早在量子学里面提出,是一种波函数可以传播到无穷远,但能量却以一种束缚态的形式存在于连续区的本征态。随后,人们在水波、声波和光波等波动系统中都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其中以光学BICs的研究最为广泛,特别是介质超表面中的quasi-BICs凭借其显著的近场增强、可控的辐射损耗及热损伤阈值高等诸多优点,在增强光和物质相互作
学位
第一部分 微环境响应性免疫调控静电纺丝支架的制备和性能表征目的:制备定向微环境响应性免疫调控静电纺丝复合支架,并表征其理化特性。方法:首先分别通过逆向蒸发法和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负载IL-4质粒的醛基化阳离子脂质体和构建装载神经生长因子(NGF)的氨基化定向微溶胶静电纺丝纤维,之后二者通过酸敏感性化学键希夫碱键连接,得到微环境响应性免疫调控促神经再生复合纤维支架。最后分别通过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