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局灶性脑梗死,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enternever system,CNS)远隔部位的神经纤维破坏和神经细胞丢失等继发性损害;尸体解剖和常规磁共振(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研究显示,幕上脑梗死后,大脑脚、脑桥等远离梗死灶的CNS多个部位神经纤维的继发性损坏的存在,提示脑梗死导致CNS的损害不仅仅局限于梗死灶本身,还可以扩展致更广泛的范围。磁共振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研究脑梗死后,患者脑内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的程度及其过程具有良好的优越性。新近的DTI研究显示,局灶性脑梗死发生后,梗死灶远端锥体束神经纤维的继发性变性,有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的趋势,而且这种变性的程度不仅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相关,还与运动功能预后相关,提示脑梗死后远隔区的继发性损害,不仅与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有关,可能还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上述研究还表明,应用DTI技术研究脑梗死后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具有良好的优越性,更重要的是,应用DTI深入研究脑梗死后神经纤维变性,可能有利于进一步阐明局灶性脑梗死导致CNS结构与功能损害的机制,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此,脑梗死后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的DTI研究,在学术理论上以及在临床实践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应用DTI研究脑梗死后神经纤维的继发性变性尚属起始阶段,关于局灶性脑梗死后,梗死灶远端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如何,皮质下梗死或者脑干梗死后,与其相联系的近端的神经纤维是否也发生继发性变性、其动态发展过程如何,脑梗死后神经纤维的继发性变性是否会影响,或者怎样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研究尚不清楚。
目的:本研究应用DTI前瞻性动态观察,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及局灶性脑桥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第一部分选择具有初次发病、病程7d内、责任病变累及单侧内囊的皮质下单一病灶脑梗死患者12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2名作对照研究。分别在发病第1周(W1)、4周(W4)和第12周(12W)进行DTI检测,对照组只做1次DTI检查。测量内囊(患者梗死灶所在水平)及其近端纤维束:在放射冠及半卵园中心水平,远端锥体束:在大脑脚、脑桥及延髓以等水平的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on,MD)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Scale,FMS)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受损状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每个患者脑梗死侧内囊及其近、远端纤维束的MD及FA值,以及各临床评分建个体立回归方程,观察这些指标随时间延长的变化情况。先计算在W1至W12之间患者脑梗死侧内囊及其近、远端纤维束FA值变化百分数的绝对数,与各临床评分变化百分数的绝对数,用Spearmean分析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二部分选择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第1周(W1)、第4周(W4)和第12周(12W)进行DTI检测,对照组只做1次DTI检查。测量脑桥(患者梗死灶所在水平)及侧近端锥体束:在大脑脚、内囊及半卵园中心水平,远端锥体束:在延髓水平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的MD和FA值。在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NIHSS、FMS和BI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受损状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另外,在W12应用国际共济失调平表的肢体评分部分(the departmentⅡof Intemationalcooperative Ataxia.Rating Scale,ICARS Ⅱ:limb ataxia,ranging from 0 to 52 points)评价肢体运动性共济失调严重程度1次。对每个患者脑梗死灶及其上、下方锥体束纤维束,双侧小脑中脚的MD及FA值,以及NIHSS、FMS及BI等临床评分建立个体回归方程,观察这些指标随时间延长的变化情况。计算在W1至W12之间患者梗死灶及其上、下方锥体束及双侧小脑中脚纤维束FA值变化百分数的绝对数,与NHSS、FMS及BI等临床评分变化百分数的绝对数,用Spearmean分析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用Spearmean分析方法分析患者梗死灶及其上、下方锥体束及双侧小脑中脚纤维束FA值变化百分数的绝对数与ICARs Ⅱ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第一部分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侧内囊及其同侧近端纤维束纤维、远端锥体束纤维的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1);梗死灶的MD在W1时下降,在W4及W12则升高(P<0.01),患者梗死灶同侧近端纤维束、远端锥体束纤维的MD则无显著差别(P>0.05)。患者梗死灶同侧近端锥体纤维束、远端锥体束纤维的FA值,从Wl至W12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P<0.01),MD却无明显变化(P>0.05)。在观察期间,梗死灶同侧近端锥纤维纤维、远端锥体束纤维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同期NHSS及FMS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与BI无明显相关(P>0.05)。
第二部分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及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1);梗死灶的MD在W1时下降,在W4及W12则升高(P<0.01);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MD在各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别(P>0.05)。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从第1周至12周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P<0.01), MD却无明显变化(P>0.05)。
在观察期间,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同期NIHSS及FMS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与BI无明显相关(P>0.05)。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还与W12时的ICARS 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
结论:
1.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脑桥基底部的梗死后,可以引起与之发生联系的远端神经纤维的顺行性继发性变性以及近端神经纤维的逆行性继发性变性。
2. 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脑桥基底部的梗死后神经纤维的顺行性、逆行性继发性变性至少在发病后12周内持续存在,并逐渐进展。
3. 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脑桥基底部的梗死后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的继发性变性逐渐进展的过程,可能会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