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爆震致伤越来越常见。它以致伤的多重性、复杂性及严重性已经成为颅脑火器伤的研究重点,并成为当今创伤医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开放性颅脑爆震伤的危害较闭合性损伤更为严重,故研究前者的致伤机制及病情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伤员的分类、伤情的分型、疾病的治疗、预后以及后期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伤员坠海现象频繁发生,颅脑开放性爆震伤合并海水浸泡伤的情况也逐渐增多,故对其病理学变化的观察及研究,有助于从细胞水平解释病情变化及转归,从而增加医学人员对疾病的认识及预见,从根本上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改善预后。然而目前存在的开放性颅脑爆震伤模型均有其不足方面。在一些实验中,爆震物的能量不足以造成开放性损伤,而另一些实验则可能由于致伤物能量过大,导致了动物过快的死亡,这给实验的复制及观察带来了不便。故为了更好地观察开放性颅脑爆震伤合并海水浸泡伤的早期病理学变化,本研究第一部分着重阐述利用小型球形爆震源制备稳定、符合实际且重复性好的开放性犬颅脑爆震伤模型;第二部分研究中探讨了开放性犬颅脑爆震伤合并海水浸泡伤的早期病理学的变化特点,并且与单纯开放性犬颅脑爆震伤的早期病理学变化进行了对比,从而观察两者的异同点,以期为提高颅脑爆震伤的救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并且为提高开放性颅脑爆震伤的防护作出贡献。目的实验第一部分利用小型球形爆震源建立稳定、符合实际且重复性好的开放性犬颅脑爆震伤动物模型,并且观察犬的伤情变化。在实验第二部分,观察及探讨了开放性犬颅脑爆震伤合并海水浸泡伤的早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且与单纯开放性犬颅脑爆震伤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对比观察。方法实验第一部分,首先将30条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3组(3mm组,3.5mm组,4mm组),每组10只,以颅中线向左(或右)1cm,眶上缘向上1cm交界处为爆震中心,将能量相当于1gTNT当量的小型球形爆震源经过测量后放置于距离犬头部皮肤对应的分组距离处,进而引爆致伤,观察并记录动物的生命体征、存活时间、肢体运动状况及不同组的病理变化经过。尔后,根据模型建立的情况,认为最佳距离为3.5mm,于是进入课题研究的第二部分。将另外30条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2组:单纯爆震伤组和海水爆震伤组,每组15只,并将小型球形爆震源用金属架固定于距头部皮肤3.5mm处进行与实验一中相同的致伤。随后将装有福建沿海区域海水的输液器置入海水爆震伤组动物的颅部伤道中,以500ml/小时的速度对伤口进行滴注。分别观察致伤后3小时,5小时及≥8小时两组动物的局部伤道、颅内血肿的发生及变化情况和脑水肿等。结果在实验第一部分中,由于致伤距离的不同,伤情严重程度不同。3mm组经过爆震后均立即死亡;3.5mm组和4mm组均可观察到短暂时间的生命体征变化。在3.5mm组中,除有四条分别于两天内不同时间死亡外,其余犬存活良好,且头部伤情符合最初实验设计;4mm组均存活,但是致伤效果未达到预期设计。故经过观察及对比发现在3.5mm处安放小型球形爆震源可以成功地制作开放性犬颅脑爆震伤模型。在实验第二部分中,笔者发现在早期阶段单纯爆震伤组脑水肿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海水爆震伤组,两组均可见明显的骨折、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脑挫裂伤、颅内点状出血、颅内血肿及爆震所致的其他部位的损伤。结论实验第一部分成功地建立了开放性犬颅脑爆震伤模型,它的优点在于良好的稳定性、较真实地模拟了创伤情况以及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其观察结果对于实验二中单纯爆震伤组的病理变化给予了一定的提示。我们发现海水对于早期爆震伤后脑组织的变性具有延缓和减轻作用,这可能是海水的高渗因素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