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的一生艰难坎坷:酗酒、吵架、冷战、分居、大麻、破产和流浪,仿佛一切生活中的悲惨局面都降临在他的身上从这位伤痕累累的作者笔下淌出的,也正是被誉为“极简主义”的那硬瘦、冰冷和寡淡的文字。他的作品和他个人的身世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这些作品很多来自他的亲身体验。他自己说无法帮小说中的人物“优雅地解决困难”,但对这些困难和悲惨境遇的凝视,本身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照。这种关照,在卡佛的小说中,就体现为“从疏离走向自由”。疏离,是原本意义上应当亲密的疏离,这种疏离让人同世界、爱人隔阂,被迫回归个体;自由,则是真正回到个体后的个人在无法自控地向一个虚无外界求助时,能看到的是自己内部的生存状态。卡佛本人也向文学发出这种“隐形”的呼救,在被生活逼入无法退守的高墙时,他选择凝视自己笔下同样走投无路的人们。凝视,亦是回视。唯其回到自己本身,对个人生存状态的质疑和描摹,才让这些看似冷硬的文字具有了深层意义上的关怀。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力图从关怀意识的发现、小说集《大教堂》的去中心结构和“夫妻关系”主题、被迫走向自由的群像、营造“疏离到自由”的艺术张力和宗教角度的救赎全面分析、把握卡佛对人的深层关怀。引言结合卡佛身世和作品的联系引出其关怀意识,在整理国内外卡佛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从疏离到自由”的重要线索。第一章将小说集《大教堂》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其篇目布局,并发掘和分析其中暗含的“去中心结构”(德里达)拣选出其中的重要主题“夫妻关系”对人的深层关怀加以论述;第二章从篇目中人的生存状态出发,以悖论的角度提出“从分离到回归”的故事共性,引出“人是被迫走向自由的”这一内涵;第三章从《大教堂》中的裂隙和叙事节奏出发展开论述卡佛的关怀意识在艺术上的独特表达;第四章从宗教角度入手,借助巴尔塔萨哲学美学、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俄罗斯理念”[3]论述小说集《大教堂》内宗教意味浓厚的悖论式救赎。卡佛在《大教堂》中,用不动声色的文字描摹着“从疏离走向自由”的群像,其布局精巧,结构考究;以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夫妻关系”这一重要主题切入了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悖论式的生活图景:人在疏离和孤独的困顿中被迫归复自我,并从生活中获得慰藉,走向自由。纵观整辑,无论从生存层面还是宗教层面,卡佛都对人怀有强烈的关怀意识。以多种研究方法阐释、论证上述内涵,对小说创作实践、卡佛作品的进一步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